近年来,在咸安区广泛传颂着一位长者的事迹。虽然平凡,但却令人深思:一位年近八旬老人,在身患癌症(2014年6月患肺癌,在武汉中南医院进行切除手术)后,坚强不屈,坚持学习,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他就是2022年获得“咸安好人”荣誉称号,2023年获得“最美风范长者”荣誉称号,2025年5月又作为咸安区教育界老干部代表,参加咸宁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的向阳湖镇教育总支退休干部(他退休前为该教育总支副书记)——潘传仁。
今年77岁的潘传仁,1948年出生于咸安区向阳湖镇绿山村,1968年踏上讲台,2008年退休至今,他用40年教育生涯诠释了“育桃培李”的红烛精神,用17年退休岁月展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崇高境界。
■书海泛舟 老而弥坚
清晨六点,南山三角洲的老图书馆还未完全苏醒,潘传仁已坐在靠窗的位置,指尖划过报纸上的铅字。这个习惯,他保持了半个多世纪。退休后,他给自己定下“六不”规矩: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唱歌、不跳舞、不钓鱼,把所有时间都献给了书桌。
2017年隆冬,窗外飘着雪,潘传仁的书房却暖意融融。他正忙着整理关于教育政策的剪报,忽然一阵剧烈的咳嗽袭来——肺癌术后的后遗症又犯了。他从抽屉里摸出药盒,吞下药,用热水袋焐了焐冰凉的手指,继续伏案工作。妻子心疼地劝他休息,他却指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剪报说:“这些都是宝贝,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如今,他的剪报已达230本,分为16大类。4把用坏的剪刀,5把磨钝的裁纸刀,见证着这位老者与时间赛跑的执着。2022年夏天,他顶着烈日将45本剪报送到市档案馆,工作人员翻开一本泛黄的册子,里面整齐贴着2003年以来的教育报道,边角处还有他用红笔写下的批注。
■教育情缘 薪火相传
2023年盛夏,75岁的潘传仁站在向阳湖镇甘棠学校的操场上,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他正在为《向阳湖镇志》(教育编)搜集素材,这已经是他本周第三次走进这所学校。一位退休老教师握着他的手说:“潘老师,您都这把年纪了,还这么拼干啥?”他笑着回答:“教育是我的根,只要还能走动,我就想多为教育做点事。”
据了解,这段情缘始于1968年。那时的潘传仁还是个20岁的小伙子,在乡村小学教书。有个叫李华(化名)的学生,家里穷得买不起课本,总是躲在教室后排偷偷哭泣。潘传仁见后把自己的备课本给他用,每天放学后还额外给他补课。后来,李华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如今已是当地一名校长。去年教师节,李华带着自己的学生来看望潘传仁,三代教育人围坐在一起,诉说着各自的教育故事。
退休后,潘传仁受聘于武汉一所民办高校,任校长,一干就是8年。有个来自河南农村的学生丁莹(化名),因家境贫困打算辍学。潘传仁得知后,不仅每年资助她1000元,还帮她找了勤工俭学的岗位。如今,丁莹已是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她说:“潘校长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乐善好施的做人道理。”
■凡人善举 温暖人心
2019年春节前夕,潘传仁收到一个陌生包裹,里面是一箱苹果和一封感谢信。信是当年他帮教过的学生王胜(化名)写的:“潘老师,谢谢您当年没有放弃我。现在我研究生毕业了,在一家科研单位工作。这些苹果是我自己种的,希望您能尝尝。”
王胜曾是个让老师头疼的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几次被学校劝退。潘传仁得知后,每周都去他家看望,带他去图书馆,和他聊人生理想。有一次,为了找离家出走的王胜,潘传仁在网吧整整守了一夜。当看到蜷缩在角落的王胜时,他没有责备,只是默默地给孩子买了一碗热干面。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为了帮助深圳康宝莱公司与咸宁高中41位贫困生结对,潘传仁跑了不下10多次学校和企业;为了挽救一个自暴自弃的学生,他连续三个月每周都去学校走访。有人问他图什么,他说:“就图这些孩子能振作起来,好好上学读书!”
■公益之心 从未褪色
2020年疫情期间,潘传仁看着窗外空荡荡的街道,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居住的宝塔社区有块荒地,常年脏乱差。他熬夜写了一份改造方案,第二天一早就送到社区办公室。方案里详细规划了如何将荒地改造成居民休闲广场,甚至连座椅的摆放位置都作了标注。
社区书记看着这位戴着口罩、头发花白的老人,感动地说:“潘老师,现在疫情这么严重,您还想着这事?”他认真地说:“越是特殊时期,越要让大家有个好环境生活。”在他的推动下,这块荒地被改造建设一新,被命名为“安顺广场”,如今成了居民们休闲的胜地。傍晚时分,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老人们坐在长椅上聊天,一派祥和景象。
前几年,潘传仁发现咸安区桂花广场的何功伟烈士像遭到损坏,他立刻联系《香城都市报》记者进行报道后,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对何功伟烈士像进行修复完好。有人劝他:“这种事有政府管,您操那么多心干啥?”他严肃地说:“烈士是我们的精神丰碑,保护他们是每个人的责任。”
■家风传承 润物无声
2022年端午节,潘传仁的家里格外热闹。子孙三代12口人围坐在一起,听他讲述家族的故事。他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1985年他给孩子们定下的家训:“读书修身、礼乐治家,忠厚诚实、清白做人……”
外孙女章颖记得,小时候爷爷总是把她抱在膝头,教她认字读书。有一次,她因为贪玩没完成作业,被爷爷严厉批评。“爷爷说,做人要守规矩,学习更是如此。”长大后,章颖大学毕业,步入教坛,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去年获得市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在潘传仁的书房里,有一个特别的抽屉,里面放着他多年来的党费凭据。从1975年入党至今,他从未拖欠过一次党费。在武汉工作期间,他还主动交纳“双份”党费。有一次,他生病住院,刚出院就拖着病体去交纳党费,工作人员感动地说:“潘老师,您这精神真让我们敬佩。”
■桑榆不晚 为霞满天
2025年5月,潘传仁作为咸安区教育界老干部代表,参加了咸宁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他看着一张张面孔,想起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样子。他说:“我这一生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报告会结束后,一位年轻的教师走上前来,握着他的手说:“潘老师,您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我也要像您一样,一辈子扎根教育。”潘传仁笑着说:“教育就像接力赛,你们年轻人跑得比我们快,一定要把这根接力棒传承好。”
如今,潘传仁依然保持着每天学习的习惯。他的书桌上,放着最新订阅的教育杂志,旁边是正在撰写的《我的教育人生》手稿。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也照亮了这位老者鬓角的白发。正如他常说的:“只要心中有光,桑榆之年也能绽放出满天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