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咸宁市青龙山高中校园归于寂静,唯有一隅琴房的灯火倔强地亮着。清越的琴声穿透门扉,灯光下,该校音乐教研组组长胡闽指尖轻叩乐谱,专注聆听一位学生反复打磨艺考曲目——这是她二十七载教学生涯里寻常又执着的剪影。
从咸安区实验学校讲台的一名普通教师,到担纲咸宁市青龙山高中音乐教研组长的重任,二十七年来,胡闽把生命谱成乐章,让无数年轻的心灵在音符里找到方向。
以爱为谱 裂缝种子亦能开花
在胡闽的字典里,音乐教育从来不是冰冷技巧的堆砌,而是心与心的共鸣。她珍藏着许多学生毕业后寄回的信笺,其中一封信中写道:“您让我知道,比起完美的声带,更重要的是不肯认输的喉咙。”短短一行字的背后,藏着的是却是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多年前,音乐班学生小凤(化名)拿着“声带结节”的诊断书冲进胡闽办公室里泣不成声。胡闽轻轻拭去女孩的泪水,坚定地说:“谁说小结就是结束?咱们换条路走。”这句承诺背后,换来的是她利用无数个午休与周末为小凤量身定制的“重生”课堂:高音受限,就深研气息控制,以温润“哼鸣”代替呐喊;音域变窄,便深耕中低音区的深情表达,让每个字都浸透温度;练声伤嗓,她每天默默泡好胖大海放在女孩桌上。在两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最终,小凤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录取。
27年来,面对一颗颗曾被视为“受伤”的种子,胡闽始终怀揣那份从教初心,从不轻言放弃,引导无数的“小凤”在命运的裂缝中深深扎根,奋力向上生长。正是这份“胡妈妈”般的慈爱与不灭的韧劲,让一届届学子都在她温暖的羽翼下,寻得并奏响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最强音。而她所执教的音乐科目,在历届高考中屡创佳绩,成为咸宁音乐教育一面闪亮的旗帜。
全能教学 匠心织就生命交响
“钢琴、声乐、视唱练耳一把抓,不累吗?”面对疑问,胡闽眼中闪烁着笃定的光芒:“恰恰是‘全科视角’,让我懂得如何为孩子搭建完整的音乐能力大厦。”
胡闽认为,钢琴演奏应是指尖流淌的心灵叙事。为此,她教学生超越机械弹奏,用黑白键诉说情感。如,在练习《悲怆奏鸣曲》时,她先讲述贝多芬跌宕的人生,让旋律的强弱成为心灵的震颤。面对复杂技巧段落,她将其拆解为清晰的“旋律线+伴奏型”,像解数学题一样梳理逻辑,再融入呼吸节奏实现行云流水。当有学生困于快速音阶,她巧妙引导学生先唱熟旋律,再唱一句弹一句,最终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手指比想象中更听‘嗓子’的话。”
在声乐中,她为声音注入呼吸的灵魂,深信“会表达”远胜天赋差异。学生高音僵硬,她以“爬楼梯”作喻,教授学生踩稳气息;咬字含糊者,则结合“绕口令+慢读歌词”,让字句如“温润的珠玉”般滚落唇齿。当羞涩的学生在唱《茉莉花》放不开时,胡闽会带她们到公园观察真花,在氤氲香气中练习哼鸣——最终歌声里竟真的飘散出“风吹花瓣”的轻柔。那一刻,大家深刻领悟到:真正动人的歌声,是“情感先于技巧抵达”。
视唱练耳,这门常被学生视为音乐课中最枯燥的科目,在胡闽手中却焕发出盎然生机。她匠心独具,将枯燥的练习巧妙编织进日常教学:琴声正酣时,她指尖倏然悬停于琴键之上,要求学生瞬间捕捉那尚未散尽的和弦余韵;歌声流淌中,她悄然改换一个音符,如同在平静水面投下微澜,静待谁能率先“揪出”这丝不易察觉的异常。面对总在音高迷宫中徘徊的孩子,胡闽独创“拍手定乾坤”之法,让飘忽不定的音高渐渐驯服。
更可贵的是胡闽那“全科联动”的教学智慧。她如一位高明的织锦者,引导学生洞察学科间的隐秘关联,让原本割裂的技能被巧妙串联,学生们也因此实现了惊人的蜕变:从昔日“弹错一个音便惊慌失措”,到如今“在考场上从容调整节奏”;从曾经“因害怕跑调而羞于开口”,到此刻“敢于直视评委,倾注全部情感纵情高歌”。每及于此,胡闽总是欣慰地感慨:“艺考的成长,正是将散落的音符编织成完整乐章的过程。为师者,便是要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主旋律’,让每一个音符都焕发光彩。”
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沃土生花
咸安区优秀教师、咸宁市艺术骨干教师……汗水的背后,是荣誉的纷至沓来。她的思考亦沉淀为学术结晶,所撰写论文《浅谈多媒体在高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和教学案例《爵士乐》均获省级一等奖;课例《红色娘子军》在区艺术节中摘得桂冠……这些学术成果如同乐章中的强音,标记着她专业探索的深度。
然而,对胡闽而言,讲台之外的回响更显珍贵。每当看到那些曾在她琴房里流泪、欢笑、磨砺技艺的孩子们,在学成后选择回到家乡,如她一样投身基础音乐教育时,她就倍感欣慰,正是这份薪火相传的力量,让咸宁的艺术教育土壤日益肥沃,滋养着一片又一片待放的桃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