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电信:不法分子用你的电话卡这样“设局”
日期:07-29
■案例1:冒充公检法的“惊魂来电”
3月,咸宁市民王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武汉公安局民警”,用严厉的语气说她涉嫌一起跨境洗钱案,还准确报出了她的身份证号和住址。王女士慌乱中,对方“好心”帮她转接至“北京市检察院”,一名自称“检察官”的人用另一部电话联系她,要求她绝对保密,否则“家人会受牵连”,并让她下载“安全防护APP”,将银行卡内的58万元“保证金”转入“国家安全账户”核查。
事后查明,诈骗分子用于联系王女士的两张电话卡,均是从咸宁某高校学生小李手中收购的。小李因“每张卡每月能赚200元”,将自己实名办理的3张电话卡借给了“朋友”,没想到这些卡成了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的“作案工具”,王女士的58万元全部被骗,小李也因涉嫌帮信罪被警方调查。
■案例2:“甜言蜜语”背后的“隐身诈骗”
2024年夏天,咸宁市民张先生通过某交友软件认识了“女友”刘某,对方声音甜美,每天用固定电话与他联系,感情迅速升温。一个月后,刘某说自己在做“跨境电商”,利润丰厚,邀请张先生“入伙”。张先生通过刘某提供的链接下载了APP,初期投入5万元很快“返利”8000元。在刘某的催促下,他又追加投资20万元,可没过几天,刘某的电话再也打不通,APP也无法登录。
警方调查发现,用于与张先生联系的电话卡,登记在咸安区居民陈阿姨名下。陈阿姨听说“用自己的电话卡帮公司做登记工作,每月能领100元补贴”,便将闲置的电话卡给了对方。殊不知,这张卡成了诈骗分子的“隐身衣”——他们利用他人实名登记的电话卡注册社交账号、进行通话,案发后难以追踪,张先生的25万元打了水漂。
■案例3:“刷单返利”的“诱饵”电话
“在家刷单,日赚300元,无需押金,扫码加微信了解详情!”去年年底,咸宁城区不少居民接到过类似电话。市民李奶奶被说动,按照对方要求,用手机完成了两单“点赞任务”,很快收到了15元返利。随后,对方说“刷大额单返利更高”,让她通过电话指导操作,先后向“商家账户”转账3万元。当她想提现时,对方电话关机,李奶奶才意识到被骗。
经查,诈骗分子用于拨打“刷单邀约”电话的卡,是从废品回收站老板手中低价收购的“二手卡”。这些卡多为居民注销后未及时销毁,被不法分子捡到后“复活”使用,隐蔽性极强,给案件侦破带来极大难度。(供稿:咸宁电信反诈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