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熊大平 通讯员叶聪 魏楠欣 金奕晨) 7月25日,咸安区北正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30余名孩子围着志愿者手中的塑料瓶认真观察——瓶底那个带箭头的三角形符号,此刻成了他们探索“环保密码”的钥匙。
“小朋友们,矿泉水瓶底的‘1-PETE’像不像塑料的‘身份证’?”活动伊始,志愿者举起透明塑料瓶提问,瞬间点燃孩子们的好奇。课堂上,专业知识被转化为童趣表达:用“塑料家族的兄弟姐妹”比喻聚乙烯、聚氯乙烯等材质,用“橡皮泥能反复捏制,烤好的蛋糕却变不回面糊”区分热塑性与热固性塑料,让抽象概念变得可触可感。
针对美国塑料工业协会制定的1-7号塑料标志代码,志愿者逐一拆解:“1号PET瓶怕热,长期装水可能释放有害物质;3号PVC遇热会释放毒素,绝不能装食物;5号PP耐热性强,是微波炉餐盒的‘好材料’……”配合实物展示,孩子们踮脚观察、提笔记录,连托管班的小朋友都小声念叨:“原来我天天用的吸管,瓶底没标志可能是PE材质。”
当珠穆朗玛峰、马里亚纳海沟发现塑料垃圾的图片投影在幕布时,课堂瞬间安静。“全球每年超4亿吨塑料中,仅9%被回收,79%进入自然环境;一只塑料瓶降解需700年,而80%的塑料瓶无法回收。”志愿者抛出的数据让孩子们屏息。更令人揪心的是微塑料的“隐形入侵”——欧洲牡蛎每6只含50颗微塑料,我国15个品牌食盐均检出塑料微粒,全球83%的自来水藏着“看不见的塑料”。“这不是别人的事,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志愿者的话让5岁的朵朵攥紧拳头:“我再也不乱扔塑料瓶了!”
“这是5号PP,能进微波炉!”“这个塑料袋没标志,大概率是PE材质!”实物识别环节,孩子们化身“环保小侦探”,拿着塑料瓶、包装袋对照笔记“破案”。
“塑料变废为宝”创意分享中,孩子们提出用废旧塑料瓶做笔筒、花盆,让“减塑”有了生活温度;“垃圾投递挑战”游戏里,大家精准将PET瓶、PE袋、PS泡沫盒投入“可回收”“不可回收”“可降解”三个模拟垃圾桶,在欢笑中强化分类意识。活动尾声,志愿者带领孩子们梳理“减塑秘籍”:用布袋替代塑料袋、自带餐具拒绝一次性用品、给垃圾分类“精准导航”。
“孩子们不仅看懂了瓶底的‘密码’,更明白了守护地球要从拧紧瓶盖、捡起塑料垃圾这些小事做起。”北正街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以世界地球日“全球战塑”为契机,让环保知识扎根童心,是基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