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安区教育这片沃土上,有一位平凡普通的女教师,1995年,大学毕业的她毅然放弃了城市学校抛出的橄榄枝,背上行囊走进了咸宁市第六初级中学(咸安区白鹤初级中学)。她就是曾多次获得上级授予的“最美乡村教师、骨干教师、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该校9(2)班语文教师、班主任——王细华。
今年52岁的王细华在农村中学执教已整整30个春秋,当了29年班主任。三十年来,她不改初心、矢志不渝,把青春献给农村教育,把知识献给农村孩子。
■心向乡土,把根扎在最需要的地方
“农村孩子的眼睛里,藏着对知识最纯粹的渴望,这里才是我该待的地方。”王细华常说。这份对农村教育的热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刻在她三十年的日常里。
有一年,一位热心人向她抛出橄榄枝,愿意帮她调入城区学校任教。那时她的儿子刚上小学,如果能随她一起去城里学校上学,无疑是一件好事。然而,当她看着班里一些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们都把自己当“主心骨”时,就摇了头。例如,学生陈晓(化名),父母常年在外,她性格孤僻,总躲在角落偷偷哭。为此,王细华每天中午都叫她到办公室一起吃饭,教她叠被子、梳辫子。“我走了,孩子们心里那点依靠就没有了。”最终,她婉言谢绝了那位热心人的好意。
■爱如慈母,把温暖种进孩子心田
“王老师像妈妈一样,知道我们心里想啥。”这是历届学生对王细华的评价。当班主任的29年里,她的办公桌抽屉永远像个“百宝箱”:创可贴、退烧药、针线包,甚至还有女生用的卫生巾。她总说:“孩子离家远,我得多想着点。”
2020年,王细华接手一个班,班里有名学生叫刘强(化名),父亲长期患病,母亲早逝。父子俩在白鹤河边搭棚居住。刘强从来没有洗漱过,与他稍近一点,就闻到一股臭味。所以,学生们都躲着他、讨厌他。对此,王细华就自掏腰包,为他买肥皂、毛巾、洗发水,带他到家里洗头、洗澡、剪指甲,并把儿子的衣服、鞋袜拿出来,让刘强换上。当他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清清爽爽出现在同学中间时,同学们感到既惊讶、又高兴,不再嫌弃他,愿意与他一起嬉戏玩耍了。平时,刘强周一至周五在学校吃饭,周六周日,回家常常没饭吃。对此,王细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到了周末,她便把刘强叫到家里给他做饭吃、煲汤他喝。半年后,刘强的成绩从倒数冲到中游,毕业时,他站到王细华面前:“老师,我可以叫您姑姑吗?” “可以、可以……”王细华当时一愣,然后连忙一边说,一边将刘强搂到怀里,泪水刷刷地流过不停。
■创新教学,让课堂长出新的嫩芽
“农村孩子见识少,但想象力一点不差,得给他们搭个展示的舞台。”王细华上课,不满足于照本宣科,总琢磨着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平时,在作文教学时,她发现学生写作文总觉得“没东西可写”。于是,她就琢磨让学生学写日记。每到春天带学生去田埂看油菜花,让他们摸一摸花瓣,闻一闻花香;秋天,带学生去白鹤村口的老槐树下,给学生们讲古老的故事、美丽的传说。学生周敏(化名)以前写作文三句话就卡壳,跟着王细华观察蚕宝宝后,受到启发,灵感一下激发出来,写出了《蚕的一生》,笔触细腻到“蚕蜕皮时会先仰起头,像在攒劲,然后一点点把旧皮蜕成透明的纱”。由此,她的这篇作文被学校评为“优秀作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三十年间,王细华带的毕业班届届中考成绩斐然。譬如,2025年中考,她带的班37人,700分以上达7人,上高中线达30人,其中被咸宁市第一高级中学录取6人,被咸宁高中录取3人。
如今,一根根白发已悄悄爬上了王细华的鬓角,但她站在讲台上授课,依然中气十足;看着学生们的笑脸,她眼里的光依然明亮;她用三十年的坚守,培育出一茬又一茬的“花蕾”,让学生们带着爱与勇气,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