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宁高中高三(1)班的英语课堂上,陈伟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向学生们讲述着她的教育格言:“语言是沟通世界的桥梁,而教育是搭建桥梁的匠心。”这句话,她坚守了20年。
■ 从教考试到教说话
刚踏上讲台时,陈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专注于语法、词汇和升学率。她的教案上密密麻麻全是考点标注,学生们成了“答题高手”,却不会用英语表达真实的情感。2006年,一位学生在毕业留言中写道:“老师,我学会了答题,却不会用英语说一句完整的心里话。”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陈伟,也成了她教学改革的起点。
她开始尝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语法课搬进图书馆,让学生在英文原著中寻找规律;听力训练变成“环球旅行”,用不同国家的口音素材带学生“云游世界”。如今陈伟的课堂,学生们用英语讨论《流浪地球》的科幻设定,翻译周杰伦的歌词,甚至为外国游客撰写西安城墙的英文游览指南。
“英语不该只是考试工具,而是讲述中国故事的语言。”陈伟说。
■ 篮球少年变翻译官
在陈伟的办公桌抽屉里,锁着一个特殊的盒子,里面装满了“特殊学生”的转变故事。其中最让她难忘的是2012年的小林同学,一个上课总睡觉、作业从不交的男孩,却在课桌下偷偷翻看英文原版篮球杂志。
“我发现他书包里藏着NBA球星海报,上面写满了自己查的英文注释。”陈伟没有批评他,反而利用午休时间和他聊篮球,用英语讨论战术术语。她还特意组建了“体育英语兴趣小组”,让小林同学担任组长,带领同学们翻译篮球赛事新闻。如今,小林同学已是体育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专攻篮球赛事翻译。
对待内向的学生,陈伟有独特的“慢教育”哲学。女生芳芳刚转来时,连回答问题都会发抖。陈伟设计了“英语悄悄话”活动,让学生把不敢说的话写在纸条上,她用英文回复鼓励。半年后,芳芳在全校英语演讲比赛中夺冠。
“教育就像种庄稼,需要耐心等待,用心浇灌。”陈伟说。
■ 家访包里三件宝
20年家访路,陈伟的足迹遍布咸安的大街小巷。她的家访包里有“三件宝”:英文读物、“成长存折”和“家校共育手册”。她说:“家访不是告状,而是寻找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在陈伟的带领下,咸宁高中英语组形成了独特的“传帮带”文化。每年新老师入职,都会收到她整理的“20教学心得”手册,里面记录着各种教学技巧和学生辅导方法。
陈伟创办的“英语文化节”已举办15届,从英文戏剧到“一带一路”主题演讲,成了全校最受欢迎的活动。去年,咸高学子与韩国姐妹学校在线举办“丝绸之路”论坛,用英语讲述西安故事。
“我最大的幸福,是看到学生们通过英语这扇窗,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让世界看到更精彩的他们。”陈伟用20年时光,让英语从冰冷的考题变成有温度的文化纽带。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让每份热爱都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