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汉晚报

那年到武钢写生

日期:10-07
字号:
版面:第6版: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

    1973年,我在读高中,受学校指派,参加区委组织的采风活动,和辖区单位十几位美术骨干一起到武钢写生。那时我年纪尚小,还算不上文艺工作者,是团队中唯一的中学生,能到武钢去体验生活,是母校对我的栽培。

    那时的武钢是国家重点企业,拥有从原料开采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地位与鞍钢、首钢并列。 

    偌大的武钢,值得实地写生的方面相当多,或厂景或人物。主办方选择了炼铁炼钢两个单元。我拟用铅笔画速写,以快速记录物象形态为考虑。写生那天我的心情特好,看什么都新奇。如火如荼的炼铁厂如日中天,座座高炉巍峨耸立,往炉喉运送铁矿和焦炭的料斗车上上下下忙得不亦乐乎。纵横交错的铁轨上,一列列火车拖着铁罐罐来来往往鱼贯而行。现场安全文明,生产秩序井然。冶金设备色相尽管黑色居多,但显得沉稳庄重,我用的深黑软炭笔芯履行了服务职能,以黑白灰单色调绘就了几幅厂景。

    大美的武钢,最精彩篇章出自一号高炉。它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特大型钢铁冶炼设备,1958年9月13日产出第一炉铁水。

    看完出铁,顺着流程转场来到炼钢厂。写生地点安排在转炉炉前,油画国画水粉画皆不合时宜,由素描和速写担任主角。我们纷纷打开画夹,自主选择对象,厂方提供方便,可以近距离接触工人,可以耽误他们几分钟。我疑惑过,师傅们怎么个个模子清爽?我请了一位刚刚完成往炉内添加合金原料作业的青工,他略带羞涩,操着红钢城普通话“搞么斯沙”走到我的身边。他那烘烤之后的脸庞古铜色间还润着红,新沁的汗珠金光亮霞,双眼皮高鼻梁,炯炯有神的眸子映出坚毅目光,对其好感似乎先期入画,仿佛一幅已经完成的“高大上”跃然纸上,美得不可方物。

    武钢人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励我大半辈子,并且常忆常新。我欣赏他们集爱岗敬业品格于一身,融立足本职放眼世界的情怀于一炉。他们虽然穿戴着厚厚防护服,内心却无限敞亮。

    刘新明(69岁)

    江岸区后湖街道美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