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汉晚报

共建共治助力小区三年焕新

日期:10-07
字号:
版面:第5版:圆桌       上一篇    下一篇

    响应居民需求,家门口为民办实事。

    乒乓跃动,邻里情浓。

    清江社区开展“小小社区规划师”儿童观察团活动。

    东湖高新区关东街道清江社区党委书记 黄肖萌

    【案例背景】

    清江社区成立于2012年6月,位于软件园中路西侧,辖区面积1.03平方公里,辖区共有清江山水、芭比伦堡2个居民小区,常住居民7583户。其中芭比伦堡小区始建于2007年,共有583户居民。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小区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环境亟待提升、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活动场地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做好老小区治理,同时提升居民参与度?清江社区以基层治理扩面提质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实施“共建美好芭比2.0”焕新计划,厚植“根须生长”理念,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居民参与、协商议事、共治共享”治理模式,使芭比伦堡小区实现“逆生长”。

    【治理办法】

    根系向内生长,建强组织凝心同向

    完善架构筑优筑强。优化调整小区党支部架构,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甄选9名党员群众骨干担任楼栋长,让党的组织和工作真正进小区、入楼栋、联到户。

    支部带头同心同向。建立“1+4+N”党群联动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多方联席会议,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了“问题共商、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良性互动格局。

    支部引领有位有为。推行“一会两员”做法,发动业委会创建“红色业委会”,特聘“芭比观察员”“环境监督员”,开设“睦邻夜话”议事会。

    枝系聚力生长,居民参与焕然新象

    “三位一体”引领善治。发挥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作用,清江社区依托楼栋长、党员群众骨干进行线上线下调研走访,梳理形成“共性问题+个性问题”。

    “睦邻议事”居民自治。依托焕新计划打造“睦邻夜话”议事平台。每月选择一个晴朗夜晚,党支部牵头组织业委会、居民代表围坐畅谈。就后山改造、垃圾分类、停车管理、公共用房兑租、单元门禁换新等问题开展协商百余次,梳理出小区三年焕新计划清单。探索出“三方入席、需求入库、骨干入队、群众入场、服务入心”的“五入”工作法,助力小区事就地解决。先后处理解决小区停车难及群众活动场地缺失等问题十余起,翻新电动自行车停车棚1处,修补部分破损路面,恢复消防管网、翻新垃圾亭棚10处等。

    “公众谋划”高效共治。组建由“社区+业委会+物业+社区居民”组成的10余人的焕新众创团队,成为小区微更新的“生力军”。众创团队以“云参访”、实地走访的形式,学习周边小区微更新改造经验,拓展了团队成员的更新思路。开展焕新计划意见征集会,共收集到居民建议12条;针对众创团队成员开展“小区睦邻夜话”;结合社区实际,邀请专业技术力量,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小区后山改造乐园、单元门升级规划设计蓝图2个。在小区焕新改造向社区全面延伸的同时,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组建“芭护家园志愿队”“芭议解忧志愿队”“芭比朝夕关爱队”3支,带动中青年加入社区志愿服务中。

    叶系多元生长,融合需求协同治理

    盘活共享资源,互联互动“一股绳”。多元打造以议事为主题的“睦邻议事”空间、以老年服务为主题的“长者共享屋”1个,补充社区的全龄化邻里空间阵地不足;系统性完成数十项民生工程,计划推进单元门禁升级,焕新项目逐步形成连点成片、整体规划的一体化小区邻里空间。

    凝聚多元共治,美好芭比“一家亲”。通过制定《小区文明公约》、组织邻里节等活动。

    深化人文关怀,社区情感“共生长”。依托“芭比朝夕关爱队”志愿服务队,开展“青伴夕阳”志愿服务活动。

    【成效与启示】

    “老旧”到“焕新”,硬件设施再升级。社区党委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实施焕新计划,小区实现了“七个一”项目:一平(936平方米路面全面刷黑)、一规(2个电动车停车位规范施划)、一亮(后山实现亮化)、一安(12栋楼高空抛物摄像头安装到位)、一美(儿童游乐场整体翻新)、一净(垃圾分类设施完善)、一绿(补栽800平方米的绿植)。

    共商关心事,激发共建共治共享活力。小区的焕新计划以“共建美好芭比”为营造主线,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在空间营造方面将社区文化植入,经过对消防管网的改造,让居民居住得更安心;亮化后山公园,让居民生活得更舒适;开展“邻里节”“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活动,让邻里更和谐;充分联合社区周边医院、理发店、磨刀便民服务等,开展丰富多样的特色主题活动,同时为巩固社区微更新成果,培育社区“焕新”众创自治团队;大家主动承担小区邻里空间设施维护工作,共同参与社区邻里空间服务,形成多方联动、多元参与、互助和谐的温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