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靖对出行不便的党员送学上门。 |
 | 高靖与结对老人聊天。 |
在青山区钢花村街道117社区,每栋楼的楼道口都贴着一张醒目的公示牌——天天敲门组,上面清晰地写着网格员和网格党支部书记的姓名、联系电话。这张公示牌,宛如一颗“定心丸”,给居民们带来安心与温暖,而高靖,便是“天天敲门组”中一位“缝补”邻里情的志愿者,同时她还担任着第一网格党支部书记。
“缝补”邻里情的裁缝
高靖是一位从服装厂退休二十多年的老党员。退休后本可悠闲地养花遛鸟,享享清福,可她却始终惦记着为街坊们做些实事。刚退休时,她常常对着缝纫机边角发愣,曾经作为裁缝,她习惯把每道缝线捋得平平整整;如今走在社区,看到哪家晒的被子忘了收、楼道灯坏了,她还是忍不住要伸手帮忙,就像当年缝衣裳一样,一针一线缝着邻里间的情分。
在117社区“天天敲门组”成立之初,高靖便积极响应,主动与包括王昌元、李群珍在内的5位老人结成对子。每天上午,是高靖固定上门走访的时间。她总会提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记事本和为老人们精心准备的小零食,挨家挨户地敲响结对老人的家门。
去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她如往常一样敲响王昌元师傅家的门。门一开,一股异味飘出。原来老人正发愁灶台打不着火,没法煮面。高靖仔细查看后,发现是点火针积了厚厚的黑炭。她下意识地从布包中掏出缝衣针——这是她退休前做裁缝养成的习惯,如今竟成了修理家电的“神器”。她小心翼翼地剔除积炭。很快,蓝色火苗蹿起,王师傅激动地紧握着她的手,声音颤抖地说:“大妹子,你是‘天天敲门组’派来的‘救星’啊!”听到这话,高靖眼眶微微发热,她深知,从缝衣针到百家事,变的只是“针脚”,不变的是党员要为群众办实事的心。
“天天敲门组”结对子,绝非简单的形式,而是将关怀融入日常的点滴之中。独居的李群珍大姐腿脚不便,子女又都在外地。高靖与她结成对子后,每天中午都会给她送一碗热饭。有一次,李大姐吃着饭,突然流下了眼泪,说道:“妹子,我不是饿,只是想有个人陪我聊聊天。”高靖立刻坐下来,陪她拉家常,从孙子的学习情况聊到小区里的花开了,直到李大姐露出开心的笑容。后来,李群珍的子女特意送来锦旗,感激地说:“有‘天天敲门组’的高阿姨在,我们在外面工作都安心。”高靖却总是谦虚地摆摆手,说:“这是我们作为社区志愿者应该做的。”
24小时在线的社区守护者
社区工作没有固定的时间界限,高靖时刻把居民的事放在心上。出门散步时,她兜里也会揣个记事本,张家水管漏水、李家孩子没人接,全都记在心头。
去年冬天,有天半夜一点多,高靖睡得正沉,电话突然急促响起。接起来,是一个慌张的声音:“是高书记吗?我是48门2号的崔广平!我家天花板漏水,像下雨似的,楼上敲门没人应啊!”高靖二话没说,披上棉袄就往崔广平家赶。一进门,只见水珠子噼里啪啦地往下砸,地上已经积了一片水。高靖赶紧帮他拔掉电器插头,将贵重物品搬开,并联系派出所。民警联系楼上房主,经了解,楼上房主全家都在外地,只有房主的姐姐中午过来用洗衣机洗了趟衣服。经过房主同意,民警找来开锁师傅应急开门,眼前情景令高靖揪心不已:卫生间洗衣机排水管整个脱落在地上,水龙头还哗哗流着水——原来是房主姐姐洗衣后忘记关水,管子脱落了也不知道。整间屋子成了汪洋,水顺着地板缝往下渗,这才淹了老崔家!六十多岁的老崔手忙脚乱地开始舀水,高靖卷起裤腿就蹲下来帮忙。塑料盆、旧毛巾、拖把轮着上,一盆盆水往外端,一直清理到天色泛白。
“高书记,要不是你来,我真不知道这一晚该怎么过。”事后,崔广平握着高靖的手直发抖,称若不是公示牌上有电话,深更半夜不知该找谁帮忙。这句话让高靖更坚定信念,公示牌不是摆设,它将“天天敲门”的温暖延伸到每个深夜和需要帮助的时刻。
薪火相传暖心“敲门人”
这些年,高靖最欣慰的不是获得表彰,而是看到社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和谐。以前楼道堆满杂物,如今成了绿色通道;从前邻里见面不言语,如今谁家做好吃的都相互送一碗。上个月社区组织消防通道巡查,几个年轻的志愿者随高靖挨家挨户敲门,提醒居民勿在楼道堆杂物。高靖看着他们的红马甲,笑着说,“天天敲门”要敲开居民心扉,把关怀养成习惯,这就是117社区最温暖的“万家灯火”。
邻居们常常问高靖想要什么?她说,就图李大姐吃热饭时的笑脸;图孩子们放学回家路上喊她一句“高奶奶好”;图将近90岁的王昌元大哥拉着她的手说“你就是咱亲妹子”;图李群珍大姐的儿女放心的托付。
这些瞬间让高靖明白:社区工作虽没有惊天动地之举,却是万家灯火的根基;银发党员的余热虽微,却能点燃人心的暖意。在服装厂时,她缝的是衣裳布料;如今在社区,她缝的是邻里情分。布会褪色,线会磨断,可党员和街坊们心连心的纽带,却在岁月中越缝越牢靠。高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社区守护者的担当,让“天天敲门组”的温暖,在社区的每个角落蔓延。
通讯员黄甜 实习生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