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武汉晚报

“杏福一邻一”让幸福期盼变成现实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10版:圆桌       上一篇    下一篇

    “长寿亭”是居民的落脚点,也是他们讨论“大事”的地方。

    东西湖区吴家山街道杏园社区党委书记 梁敏    

    【案例背景】

    杏园社区成立于2000年,总户数3438户,人口10344人,属于全敞开型社区,给治理带来不小难度。如何激活党建引领的 “红色引擎”,编织起紧密且温暖的治理网络,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课题。社区以 “党建聚合力?杏福一邻一” 工作法为品牌核心,锚定党建、治理、服务三大维度,以党建 “绣花针”穿引社区治理“千条线”,在打造长寿亭、共享花园、清廉文化长廊等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区善治之路,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本。

    【治理办法】

    党建引领:筑牢社区治理“根与魂”

    社区党委深刻把握党建引领的核心地位,积极联动辖区内机关、企业、学校等共建单位党组织,构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大党建”协同格局。通过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动态匹配机制,将共建单位的场地、人才等资源与社区治理需求精准对接。

    社区党委以“杏福一邻一”为载体,深入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作为”活动,推动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站出来、冲在前”。建立党员“网格化”包联机制,将社区划分为若干微网格,每位党员认领“责任田”,主动承担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志愿服务等工作。

    治理创新:打造共建共治“新生态”

    园丁街公安宿舍小区前面的空地,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乱堆乱放的现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问题。社区邀请了群众代表召开了“杏福+议事会”,共同商议在此处建设共享花园,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幸福生活需求。居民郑爹爹还热心地给凉亭取名为“长寿亭”,社区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定期在此开展 “民意倾听会”,收集居民建议。

    社区还联合共建单位,在山水星辰小区内打造清廉特色文化长廊,以“廉史故事、廉政警句、清风案例”为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生动鲜活的展示形式,将廉洁文化融入社区公共空间。

    服务深耕:织就居民幸福“保障网”

    社区党委以“杏福一邻一”为抓手,构建“线上+线下”需求采集体系。线上,依托网格群搭建沟通桥梁,居民可在群内随时反映问题、提出需求,网格员实时关注、快速响应;线下,发动微网格党员、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定期走访入户,尤其聚焦空巢老人、残障人士、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为其建立“一人一档”需求台账,动态更新需求变化。为服务供给“靶向发力”筑牢根基,让社区服务精准对接居民所需。

    在养老服务方面,社区联合辖区医院党组织开展“银龄健康守护”行动,定期为老人提供免费体检、健康讲座、上门问诊服务。在文体服务上,携手学校、文艺团体打造“邻艺课堂”,开设书法、舞蹈、手工等兴趣课程;举办“杏福邻里文化节”,开展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社区以居民满意度为导向,不断探索服务升级新路径。引入“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志愿服务获取“时间币”;“工会爱心驿站”“江城蜂巢”,解决“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问题,提供休息、饮水、热饭、充电等基础服务。配备桌椅、微波炉、饮水机、手机充电插排等设施,还有空调、冰箱、按摩椅、应急医药箱(含常用药)、书籍报刊等,实现“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伤可用药”,成为户外工作者临时休憩的“暖心港湾”,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同时,建立服务质量“双反馈”机制,通过居民满意度调查、服务对象回访,及时调整优化服务内容与方式,让社区服务既有速度又有温度,持续提升居民“幸福感”。

    【成效与启示】

    “党建聚合力?杏福一邻一” 工作法实施以来,社区邻里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让居民的幸福从“美好期盼”照进“现实生活”。

    社区治理的主体是居民。杏园社区从共享花园的自治管理,到各类志愿服务的踊跃参与,居民在“杏福一邻一”实践中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建设者”。只有尊重居民主体地位,搭建便捷参与平台、完善激励机制,让居民真切感受到“我的社区我做主”,才能激发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实现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治理的落脚点是服务居民。“杏福一邻一”工作法始终聚焦居民需求,从精准识别到多元供给再到品质升级,让服务贯穿治理全过程。只有把居民的“小事”当作“大事”办,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才能让社区治理充满温度,赢得居民的真心拥护与支持。

    在基层治理创新的浪潮中,杏园社区以“党建聚合力?杏福一邻一”为突破口,通过长寿亭、共享花园、清廉文化长廊等特色载体,探索出贴合自身实际的治理路径。这启示我们,基层治理要敢于突破传统模式,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与居民需求,创新实践形式,才能走出一条具有独特魅力与持久活力的善治之路。

    通讯员刘菁 实习生张斯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