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理财师简介 中国光大银行武汉分行私行中心投资顾问聂攀峰,从业14年,CFP(国际金融理财师)持证人,拥有丰富的投资理财经验,擅长为高净值客户及家庭进行财富规划、家族信托搭建等。 |
 | |
“理财理财,有‘理’才有财”,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里,投资早已突破单纯“买卖”的局限。不管是个人投资者,还是专业机构,都需要一套科学、理性且具备可执行性的策略,在风险和收益间找到平衡。本期《理财课堂》邀请到中国光大银行武汉分行私行中心投资顾问聂攀峰,他将结合14年的一线财富管理经验,从投资理念、策略方法、操作流程等维度,为读者奏一曲“理念—方法—执行”的财富管理“三重奏”。
理念筑基:先理心再理财,了解自己再投资
财富管理的第一步,是跳出“就投资论投资”的局限。很多人进来第一句话是“现在该买什么”,但作为合格的投资者应该首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一问这笔钱能承受多大亏损?其实就是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和心理预期不同,要先明确自身能接受的波动范围。
二问这笔钱多久用不到?其实就是要明确投资期限。只有明确了投资期限才能制定合适的投资品种选择和仓位配置策略。
三问想要多少收益?其实就是设定合理的收益目标,年化收益率6%和15%,面临的风险差异显著。
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知之后,再来做资产配置。资产配置主要有三大类,其中股权类资产(股票、权益基金等)收益弹性大、波动也大,适合风险承受力高、追求长期目标的投资者;固收类资产(债券、债券基金、银行理财等)收益相对稳定、波动小,契合稳健型或有中短期资金需求的投资者;另类资产(黄金、大宗商品、REITs等)有一定对冲效果,能分散风险,但对投资者专业度要求高。聂攀峰建议,资产配置时,应遵循“核心+卫星”思路,即核心部分选稳健且与市场关联度低的资产,卫星部分则用于追求超额收益或把握主题机会。
方法升级:从理念到可执行的“落地指南”
理念明确后,如何将目标转化为具体操作?聂攀峰给出了“风险预算—跨资产分散—再平衡”的实战三步法。
第一步是“风险预算划分”,即用“100-年龄”法则动态调整权益比例,如35岁的投资者,可配置65%股票 + 35%债券 ,同时结合风险测评问卷,校准风险承受能力。避免“风险测评为稳健型,实际却重仓持有权益资产”的错位。
第二步是“跨资产分散”,即构建“权益类(股票、ETF)+固收类(国债、企业债)+另类资产(REITs、黄金)”三层结构。历史数据显示,2013—2024年区间内,70%股票+30%国债组合,以及不同股票指数与30年期国债7:3组合,资产配置组合收益率表现基本优于单一金融资产投资(因股票指数风格有差异)。
第三步是“再平衡机制”。市场永远在波动,再平衡就是“纪律性纠偏”。每季度检视一次资产偏离度,当某类资产权重偏离目标±10%时,就触发调仓操作。
流程闭环:从规划到复盘的“动态迭代”
纸上谈兵终觉浅,投资最终要落到“执行—跟踪—优化”的闭环。聂攀峰指出,完整的操作流程包含四个环节:
首先是“资产配置与策略匹配”,即先评估股票、债券、现金或货币工具、商品等大类资产,再把资金分成“追求稳健”的核心资金和“追求超额”的卫星资金;在每个资产配置类别里,选价值投资、定投或逆向投资等合适策略。
其次是“数据收集与分析”。在宏观与行业层面,要关注经济周期、政策导向、全球市场动向;在公司与基金层面,要研究财务指标、经营前景、基金经理历史业绩;在情绪面与技术面,要结合自身习惯或认知,参考市场情绪指标、成交量、K线形态。
第三步是“投资执行与风险管理”,即要选好减仓时机,依策略决定分批买入或一次性投入;要适度调整仓位,行情强时适度加仓,估值明显过高时降低仓位;要预设警戒线,提前明确最大可承受回撤和目标收益水平,触及后严格执行止盈或止损。
最后是“定期复盘与策略升级”。每周关注重大市场消息和标的运营变化;每季度或半年要系统性回顾,梳理决策优劣;原策略在新市场环境失效时,及时评估并改进。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正确理念+明确策略+有效执行”是稳步前行的关键支撑。无论选哪种策略,都要经历“学习—实践—复盘”循环,才能在投资领域稳健前行。
记者冀杰 通讯员李舒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