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车辆统一喷涂“非急救转运服务车”标识。 |
 | 工作人员护送余汉清夫妇上高铁。 记者杨娟娟 摄 |
患者不符合急救指征,普通出行又有困难,这一问题有了破解之策。7月14日,来自湖北恩施的余汉清夫妇通过预约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实现从医院病床到高铁座位的“无缝衔接”。
武汉非急救转运服务平台已于近期试运行,通过启用“962120”服务热线,整合16家非急救转运机构资源,实施“六个统一”标准化管理,满足群众差异化医疗转运需求。
患者体验非急救转运服务
实现从病床到高铁“无缝衔接”
7月1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病房,55岁的余汉清躺在病床上,看着打包好的两箱行李和轮椅、拐杖等支具犯了难。
妻子徐红介绍,他们来自湖北恩施,老伴两年前因股骨头坏死做了内固定手术,此次住院是为了取出腿部钢板。眼下他虽已康复出院,但左腿短期内仍无法受力。
“我们预订了13时10分的火车票,最迟11时要从医院出发。”徐红说,按照计划,夫妻俩出院后将直奔汉口火车站,坐高铁去北京和女儿团聚。为了节约时间,他们来武汉时提前打包好了行李。没想到出行在即,从医院到汉口火车站这段路程却成为最大的难题。
“我们这种情况,好像卡在了急救和普通出行的夹缝里,拨打120不符合急救指征,乘坐出租车又无法平躺。”就在徐红一筹莫展之际,她上网搜索,意外发现武汉新上线了非急救转运服务。
拨通“962120”热线后,接线员的专业应答让徐红松了口气。“他们详细询问了老伴的病情、行动能力以及转运需求,很快给出肯定答复。”更让徐红感动的是,转运团队得知患者行动不便,主动将担架车推到了协和医院骨科七楼病房。转运过程中,工作人员全程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到达汉口站后,他们不仅用轮椅将余先生护送至1号车厢,还帮忙搬运了所有行李。
“从病床到高铁座位,全程都有专人协助。”谈起这次使用体验,徐红用“专业”和“周到”来形容,“这种转运服务正好填补了急救和普通出行之间的空白,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
武汉“962120”正式启用
非急救转运有了统一热线
今年6月,武汉市卫健委下发通知,要求市急救中心指导非急救转运机构加快规范建设,依托全市统一非急救转运呼叫号码“962120”,规范有序开展非急救转运业务。此举标志着武汉市调动社会力量开展非急救医疗转运工作迈出重要一步。
日前,记者走进武汉非急救转运平台的运营主体——康玖行(武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整合全市16家非急救转运机构资源,主要服务于出院回家、院际转诊、康复转院、长途医疗护送、预约就医接送、异地就医转运等场景。
记者看到,现场整齐停放着多台救护车,车身统一喷涂“非急救转运服务车”和“962120”醒目标识。武汉市非急救转运联盟会长程望明介绍,联盟采取“六个统一”标准化管理,即统一呼叫号码、统一指挥调度、统一受理呼叫、统一价格体系、统一平台宣传、统一专业培训。
目前,武汉市非急救转运联盟共有102辆救护车,500余名工作人员,其中包含近200名执业医师和护士。车辆搭载呼吸机、监护仪、吸痰器、制氧机等医疗设备,并在前后车厢安装了5路摄像头,无死角覆盖车内每个角落,确保转运过程规范有序、全程可追溯。
康玖行(武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程煜介绍,用户可呼叫“962120”或通过微信小程序“康玖行”下单,系统根据转运方案生成报价,并进行派单。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评估患者状况并签署相关医疗文书。转运过程中,患者和家属可在线实时查看车辆位置及预计到达时间。抵达目的地后,用户可使用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工具完成结算。
日前,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在调研中表示,建立健全非急救转运行业是满足群众实际需求的重要举措,市卫健委将不断健全行业管理措施,强化多部门协同监管,加强社会宣传,进一步明确行业定位,整治市场乱象,引导非急救转运行业规范化发展。
记者杨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