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蓝盟友”激发链动力。 社区供图 |
 | 多方联动美化家园。 社区供图 |
长江新区阳逻街道蓝天社区党总支书记 雷情
【案例背景】
老旧小区问题待破解
蓝天社区成立于2016年,辖区共22个小区,常住居民3125户。22个小区中,大部分为老旧小区,缺乏物业管理。随着房龄增长,小区问题越来越多,比如房屋外墙脱落、小区路面破损、邻里纠纷等等,如何让更多资源高效、精准服务居民,社区“智”治迫在眉睫。
【治理方法】
“四环一链”
打通治理全流程
蓝天社区以党建品牌“蓝盟友”为统领,在实践中淬炼出“四环一链”工作法,将治理诉求与行动实效紧密结合,形成自我完善的治理链条。
(一)
第一环:倾听民心所向,精准洞察需求
蓝天社区深知信息搜集与需求锚定是治理的起点与根基,在工作过程中强调深入居民、感知痛点、精准画像。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社区工作人员持续深入楼宇院落,进行“面对面”交流、“点对点”问需,动态更新民生需求数据库。同时引导热心居民加入“探访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具体而细小的生活难题。蓝天社区创新推出“微愿盲盒”行动,设立心愿征集点,通过该渠道精准捕捉改善活动设施、定制化服务等。
(二)
第二环:整合民意所求,科学链接资源
蓝天社区在广泛搜集民意基础上,进行需求梳理、可行性论证和资源匹配,形成兼具科学性、操作性的解决方案。针对重大或共性需求,召开“蓝盟友议事会”。会议由社区党组织牵头,邀请多方共同参与。针对专业领域需求,链接内外部专业力量赋能。如居民希望优化小区电动车充电管理,“蓝盟友”迅速联动具备专业知识的热心居民与安全监管机构实地勘察,共同设计智能充电桩布设方案及安全管理制度。
(三)
第三环:回应居民所需,高效精准解决
蓝天社区依托“蓝盟友”资源和能力清单,将任务合理拆分,精准“派单”给有能力、有意愿参与的单位和个体。如为老服务、爱心义诊、环境美化、老旧设施维修翻新等。
社区行动围绕具体项目展开,成果清晰可见,在行动中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责任人,强化过程监督和快速响应机制。
(四)
第四环:优化总结复盘,机制循环提升
蓝天社区建立多维反馈渠道,在项目完成后实地回访,同时定期召开反馈交流会,邀请项目受益居民、参与单位代表共同评价效果、畅谈感受。将反馈信息视为宝贵财富,由社区汇总分析,针对性地对服务流程、资源配置、协作机制进行优化调整,如优化居民需求的分类方式、完善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激励机制、调整责任划分等。
(五)
一链:驱动善治,循环引擎
“一链”并非独立环节,而是贯穿“四环”全程,整合为一条彼此咬合、自我驱动的“闭环链条”。这条“链”的精髓在于:一方面紧密连接每一环节,确保环环相扣、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它持续链接社区内外更多元的主体、更丰富的资源,如链接更多爱心企业、专业机构,并将每一次实践的正向反馈转化为下一次行动的起点,最终凝聚为支撑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动力和内生“链动力”。
【成效与启示】
“链动力”驱动社区
长效善治
(一)民生服务有温度
通过“微愿盲盒”等渠道收集心愿,“蓝盟友”链接资源实现心愿超过80%。“播撒绿意绘新景”小区绿化行动,参与居民及志愿者超过50人次,清理整治环境死角20余处,新增及补栽绿植超过百余平方米。惠民义诊服务覆盖300余人次。
(二)治理机制趋完善
“四环一链”工作法闭环成熟运作,从需求识别到效果评估形成了稳定高效的运行回路;多元共治格局更加稳固,“蓝盟友”联盟成员持续壮大,更多商户、单位找到服务社区、履行社会责任的便捷渠道;资源整合能力显著提升,链接行政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及居民力量形成协同体系;“链动力”效应初步显现,良好的治理实效带来更强社会认同,更多主体主动加入治理循环,形成自我强化的内驱动力。
(三)队伍能力获跃升
辖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参与治理中获得锤炼提升,居民主人翁意识被广泛激发,个体商户的公益热情与价值感在服务中得到满足。社区组织者协调资源、组织群众、运作项目的专业能力在实践中显著增强。
(四)打通治理全流程
坚持党建引领,以“蓝盟友”党建品牌协调各方。“四环一链”工作法以闭环思维打通治理全流程,有力破解了需求与供给脱节、行动与评价割裂的难题,实现治理精准化、精细化。将多元主体、多样资源通过“链”紧密耦合、良性互动、持续增值、激发潜能,从而产生的协同倍增效应——“链动力”,是破解社区治理资源碎片化、参与碎片化难题的关键钥匙,也是驱动社区长效善治的内生引擎。
通讯员张科 实习生阮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