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官塘角社区御龙湾小区新建充电车棚。 |
 | 官塘角社区召开居民议事会讨论充电车棚安装。 |
东西湖区委社会工作部 任朝阳 东西湖区径河街道官塘角社区党委书记 易辉
【案例背景】
官塘角社区现有住户5407户,常住及流动居民10497人。近年来,社区电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目前已有5200余辆,小区集中充电停放场所及充电桩硬件设施严重不足,进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现象屡禁不绝,违规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一层大厅、消防疏散通道、楼梯间等位置成为常态,这一乱象为社区消防安全埋下严重隐患。为防患于未然,社区党委创新推行“疏、堵、劝、治”四字工作法,取得显著成效。
【治理办法】
疏:规划建设充电车棚,源头保障充电需求
满足辖区居民电动车充电需求是解决乱象的根本。为此,社区党委启动三方联动协商机制,组织工作人员、志愿者、物管人员对辖区内电动车保有量进行全面、细致摸排,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充电车棚布局。
经过多轮协商,御龙湾、东光、五环等5个老旧小区通过改造闲置场地,由社区、物业和居民共同筹集资金20余万元,新建6个充电车棚,最大可容纳500辆电动车同时充电。并按要求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配置了干粉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居民只需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轻松完成充电操作,既方便又安全,有效缓解了“充电难”问题。
堵:安装智能防控系统,科技筑牢安全屏障
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社区深知单纯依靠人力监管难以实现长效监管。经调研,社区采取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措施,由物业公司建立智能防控系统管理平台,在五环、御龙湾、秀水佳园等5个小区引入电梯智能阻车系统。
当电动车进入电梯时,系统会立即触发报警装置,提醒居民电动车不能驶入电梯。该系统的引入,大幅提升了社区管理效能,确保消防通道时刻畅通,为社区消防安全增添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劝:组建宣传劝导队伍,提升安全用电意识
社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原则,组建用电安全宣传劝导志愿服务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一方面,通过线下宣传,面向居民累计发放宣传手册3000余份、张贴海报500余张,广泛宣传安全充电知识;邀请消防、电力等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40余场次,科普电动车充电注意事项及电动车火灾事故发生应急急救知识,提升了居民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社区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居民微信群等渠道,定期推送电动车违法案例和警示视频,持续引导居民树立安全意识,营造了安全、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
治:完善居民公约细则,强化违规行为约束
为形成长效治理机制,社区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将电动车安全管理纳入居民公约,明确居民在停放、充电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对于违反居民公约,存在违规充电、乱停乱放等行为的居民,由社区居委会、物业等相关部门进行批评教育,并督促其整改;对多次举报或者屡教不改的车主,积极向消防等执法部门报告,请求消防部门介入依法处理。同时建立投诉举报机制,鼓励居民对身边的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形成全民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局面,确保居民公约得到有效执行,切实强化对电动车违规行为的约束。
【经验与启示】
官塘角社区“疏、堵、劝、治”四字工作法的成功实践,为破解电动车进楼入户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证明:疏堵结合,既要满足居民需求,也要严格管理;科技助力,智能设备可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宣传先行,安全意识是长效治理的基础;法治保障,居民公约与执法结合才能形成约束力。
官塘角社区不仅解决了电动车乱象,更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居民共治”的社区治理新路径。电动车治理涉及多方,单靠社区或物业难以奏效。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整合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及专业部门(消防、电力)等多方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