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收音机科普博主拥有5万粉丝
日期:03-31
 | 收藏架上的黑家伙就是袁修庆收藏的长短波收信机。 |
 | 袁修庆接受采访。 |
 | 袁修庆的抖音账号上已经有5万粉丝。 |
不大的工作间内,两排收纳架上摆满了约40件各式各样的收音机、收信机、录音机,虽然都是“老爷机”,却擦拭保养得锃亮如新,有的依然能正常使用。
3月30日,东西湖区金银湖街道学府社区,72岁的袁修庆在家里介绍他的这些宝贝。5年前,他开始以“玩收音机的老修”为名在网络上推送视频。镜头里,袁修庆戴着一副老花镜,熟练地拆解一台老式收音机并讲解其内部构造。
这位退役老兵,年轻时曾在战场上保障雷达传输,如今成为一名收音机科普博主,用无线电知识连接天南地北的5万粉丝。
与无线电结下不解之缘
1969年,16岁的袁修庆从江苏泰兴参军来到武汉。初见雷达设备,这个农村少年就被深深吸引。连长看他如此着迷,便安排他学习操作,担任电子技术兵。他一点点抠字眼去理解技术说明,每次获得一张纸,他就做好笔记拼叠在一起,遇到专业能力强的战友,就想尽办法“掏空”对方的知识。
1986年转业后,袁修庆在武汉航空运输服务公司继续从事无线电工作,一干又是28年,服务过伊尔-14、运-5、运-7等机型。2014年退休时,老伴朱冰心打趣道:“这下你总算可以歇歇了。”没想到,这位“闲不住”的老兵又找到了新“战场”。
短视频里的“拆机大师”
2020年4月,在“90后”小伙辛蒋的鼓励下,袁修庆忐忑地按下了第一次录制键。“三四分钟的视频,整整打磨了半个月。有句话录了130多遍,舌头都打结了才过。”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份“老兵式”的较真,让他的专业讲解迅速走红。粉丝列表里,洛杉矶的研究生、天津的博士生赫然在列,他们组建的交流群里,大家认真地进行技术讨论。“有时候我都不敢说话,怕说错了出丑。”老人憨厚地笑着,眼角堆起皱纹。
如今,袁修庆的藏品中有重庆网友“乱窗”寄来的一台20世纪50年代的收信机,这也是袁修庆藏品中年代最久远的。
此外,还有些藏品凝聚了他和粉丝共同的心血,比如北京网友“巴人”寄来自己做的收音机外壳,杭州网友“牧野清风”寄来电路板和元器件,最后由袁修庆在武汉的家中组装。
“有粉丝,就有做不完的素材”
袁修庆的藏品包含20多个收音机、10多个收信机以及少量录音机,按种类划分的话,收音机可以分晶体管、电子管、集成电路等。
“这些年我收藏老物件大概花了1万多元,藏品里很多是朋友、粉丝交换或者寄放给我的。”袁修庆说,与其叫收藏,不如叫研究更合适。他没有针对年代、外观去收藏,而是有什么原理特别好奇的,就买回来拆开自己研究、拍视频分享。
以前,他常在前进四路、泰宁街淘配件,闲鱼上也看,坏的机器他也收,刚好可以砍价。对这些故障机,尽量修复,不能修复的就用来作为配件机,从中体验修复的快乐。后来就是粉丝间交换,粉丝经常给他寄配件、寄收音机过来。
袁修庆说,有个广东佛山的粉丝把坏了的前女友送的收音机寄给他,他帮人家免费修好了,让人家好珍藏这段记忆。还有辽宁鞍山的粉丝说父亲身体不好,他免费修好了老人的收音机,粉丝给他寄了人参表示感谢,他实在退不回去,只好又买了鸭脖回寄过去。
2022年,老伴的离世让这个坚强的老爷子一度沉寂。在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下,袁修庆断更了近两年,手机里不断闪烁的粉丝留言成了最好的良药。“老修,啥时候回来?”“老修,我们都还等着你呢”……2024年,他颤抖着按下久违的录制键,后台数据让他感慨良多——90%以上的粉丝仍在守候。
这些零件会老去,但袁修庆和粉丝的故事永远新鲜。抚摸着工作间里来自天南海北的收音机,袁修庆眼神坚定而温暖,“只要我身体情况还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也不怕视频没素材,有粉丝在,就有做不完的素材”。
文/李伊珏 通讯员覃杜莲
图/喻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