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名患者正在进行睡眠监测。 图据《健康时报》 |
 | |
睡眠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的主要行动指标之一。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但“睡个好觉”成了不少人的奢望。“睡到半夜醒了”“整夜睡眠时断时续”“早上醒得特别早”……这些“碎片化睡眠”的困扰,很多人都正在经历,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
2025年3月21日是第25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优先之选”。
近日,由中国疾控中心进行调查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睡眠困扰率
超65%被调查者曾被困扰
数据显示,超过65%的被调查者曾经历睡眠困扰,其中,35岁至44岁年龄段的被调查者睡眠困扰率最高,达71.95%。
睡眠困扰率是一个用于衡量人群中受睡眠问题影响比例的指标,通常指在一定时期内,因入睡困难、易醒、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问题而感到困扰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平均睡眠时长为7.06—7.18小时。该《报告》由中国疾控中心进行调查,揭示了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女性(51.1%)高于男性(45.9%),00后(18—24岁年龄组)最低,为24.6%。
发布当天,还正式启动2025年第二期全国睡眠障碍筛查项目,项目将在去年全国睡眠障碍筛查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筛查范围,引入更先进的监测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注重筛查结果的科学转化,推动睡眠障碍的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治疗。
会上,有关专家还指出,随着社会对睡眠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睡眠医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睡眠医学学科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支持,同时普及睡眠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健康意识。
全球睡眠危机
睡足7小时≠好睡眠
《报告》显示,尽管全球平均睡眠时长达到医学推荐的7小时,但过半数的全球受访者每周平均损失3晚高质量的修复性睡眠。修复性睡眠指的是能够帮助身体和大脑充分恢复、提高身心健康的优质睡眠。这种睡眠不仅仅是足够的睡眠时长,还包括良好的睡眠质量,如深度睡眠时间充足、睡眠周期完整、夜间无频繁觉醒等。
《报告》调查数据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全球受访者表示,每周至少三次难以入睡或保持良好的睡眠,压力和焦虑正在“偷走”人们的睡眠。尽管人们对睡眠重要性认知呈上升趋势,但仍有数百万人继续默默忍受,陷入疲惫不堪的恶性循环。
《报告》数据揭示了睡眠健康意识与行动之间的巨大差距——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睡眠的价值,但碍于“睡眠是一个十分私密的问题”而不愿意寻求外界的帮助。
鉴于睡眠质量不佳会影响工作、人际关系,甚至心理健康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睡眠不足正在隐秘侵蚀全球经济,带来包括生产力下降、医疗费用增加、交通事故频发等连锁反应。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进一步侵蚀了人们的睡眠时间,使得这一危机雪上加霜。
国人睡眠现状
晚上睡不够,午觉拿来凑
《报告》显示,虽然中国整体受访者平均每晚睡眠时长达7.46小时,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9小时,但睡眠质量仍然面临挑战,每周也仅有4.13个夜晚的睡眠质量较好。其中,“银发族”(78岁以上)的睡眠时间最短,仅为6小时46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午睡文化在中国依然盛行,中国受访者平均每周感到需要午睡4次,而实际午睡频率更高,达到每周6次。本着“中午不睡、下午崩溃”“晚上睡不够、午觉拿来凑”的原则,中国上班族为提升午觉质量,也做了不少“努力”,几乎每张办公桌上都有至少一件的“午睡神器”。
从医学及健康的角度来看,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为宜。如果午睡时间过长,会进入深睡眠状态,人从深睡眠中醒来,会感到头脑昏沉,会影响下午的工作学习。换而言之,午睡虽好但代替不了晚上的高质量睡眠,依然需要立刻敦促人们重视睡眠,以改善睡眠状况。
在调研数据覆盖的27个省区市中,睡眠指数排名前五的省市为天津、甘肃、云南、北京和福建。综合各指标的整体情况来看,天津、甘肃和北京的居民睡眠状况较好。
综合新华社、央视、中国疾控中心官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