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年学员们围着书法老师王垠焯学习书法。 |
 |
绘画班老师耿巍在指导学员调色。 |
 |
葫芦丝班老师范启节正在为学员授课。 |
 |
绘画班学员临摹作品。 |
“网格群里开放课程报名时,我生怕自己手慢抢不到,让儿媳帮我报了三门课。”5月13日,在江夏区藏龙社区老年大学(以下简称老年大学),今年62岁的居民胡琼对社区开办老年大学一事连连称赞。
阵地共享 老年人家门口学才艺
踏入江夏区藏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除了社区办事大厅外,还设有书法创作空间、活动中心、图书角、工会爱心驿站、夏小驿户外工作者驿站等区域。活动中心里一群老年人三三两两围坐着悠闲地下象棋,社区并不宽敞的空间被设置得井然有序。
“社区建筑面积960平方米,除去办公空间,其余近600平方米都留给社区老年大学使用。”江夏区藏龙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胡露向记者介绍,以前社区一楼是办事大厅和网格办公室,为了给居民挪出使用空间、方便老年大学教学,大部分的办公室都搬去了二楼。“社区大部分都是‘新江夏人’,他们在武汉上学、工作、安家,老人就随子女来汉帮忙照顾孙子外孙,孩子们上学后,老年人难免有点孤单。”由于脱离了以前的生活圈,邻里之间也不熟悉,很多老年人向社区反映:“区老年大学太远,每次都要转两趟车,如果家门口有所老年大学就好了。”有次在与共建高校湖北城市建设学院市政工程学院提及此事时,该院表示他们学校有所老年大学,社区立即组织全体两委成员赴校参观学习。“这也更加坚定了社区要把老年大学办起来的想法。”
自去年3月30日起,藏龙社区以成立老年大学一事在网格群里向居民发起问卷调查。据统计,15天时间里共有1/3的老年居民参与了调查,问卷从年龄、教育程度、健康状况、退休前从事职业、平时的娱乐方式、假如社区建设老年大学希望开设哪类课程等多方面询问了参与者的诉求情况。“在了解到老年居民的兴趣爱好后,我们便开始筹备社区改造和师资力量的建设。”
“第一次在网格群里发布老年大学报名小程序时,每门课不到两分钟就抢光了。”胡露稍显激动地说着,实在没想到这么火爆,也为社区这么久以来的努力而感到高兴。“我们到处‘化缘’着实不易。”通过惠民项目、公益基金以及上级单位支持,最终将社区改造建设成适合居民学习活动的老年大学场所,开设书法、葫芦丝乐器、太极、舞蹈、剪纸、绘画等7个门的课程,以及家庭安全生活知识科普、防诈骗、智慧助老智能设备培训、手指操等多种公开课,课程对居民全部免费开放。“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才艺。”
邻居变同窗 共享银龄时光
家住保利清能西海岸北区的李敏是老年大学书法班和绘画班的学员。李敏以前的生活重心是围着两个外孙转,“有段时间经常和女儿起争执,心里很压抑但又没处宣泄。”李敏坦言,自从退休后就没了自己的圈子,所有的交流就是女儿一家,在教育外孙的过程中经常和女儿发生矛盾。看到网格群里有老年大学报名的信息,女儿建议她去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在老年大学学点自己喜欢的课程。
“姑娘帮我报了书法和绘画课,希望我也能有些自己的爱好,结交一些朋友,释放心理压力,好好享受生活。”教室里放着音乐,李敏在纸上对着图片临摹绘画作品。“每次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就能静下来,放松心情,现在每周课后也在家里自己练练书法,生活很充实。”在绘画班里,李敏也结识了一群新朋友。“之前偌大的小区里大家并没有太多交集,现在书法班的同学时常约在小区里一起散步、喝茶,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我没时间过多参与,和女儿的关系反而好起来。”
今年58岁的胡润是安徽人,儿子在武汉读书后留汉工作,她和老伴来武汉安了家。“儿子是程序员,工作很忙,我们是随他来的武汉,没有朋友,前几年刚搬来的时候,生活突然一下变得非常冷清。”胡润的儿子只能在周末休息时回来陪一下父母,其余的时间老两口除了出门买点菜,基本没有任何朋友圈。“我一直希望小区里有所老年大学就好了,没想到没说多久愿望就实现了。”胡润戴着老花镜,仔细地在扇子上临摹着,时不时还与旁边的阿姨交流几句。“通知报名的时候,我人在外地,急得要死生怕自己报不上。”胡润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一些规划,除了自己擅长的一些乐器外还想学点书法和绘画,看到老年大学有绘画班就第一时间报了名。“小区的邻居变成了同学,儿子不在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孤单了。”对于胡润能在老年大学交上新的朋友,儿子也十分开心。
争做志愿者 居民当老师
在老年大学创办之初,居民耿巍和范启节主动找到社区,希望利用自己所长为社区老年大学出点力。耿巍有自己的绘画工作室,并拥有近10年的授课经验,范启节也曾系统性地学习过葫芦丝3年。
“原本社区里就有人跟着我学葫芦丝,之前因为学习场地受限我们只能在户外练习。”老年大学葫芦丝班的老师范启节说,得知社区要开办老年大学,他第一时间询问社区是否需要开设教葫芦丝的班级,“如果有需要我可以免费教学”。相比其他班级,葫芦丝班的学习人数并不多,每周两节课,每个班级12人。“不是因为老年人不喜欢葫芦丝,而是乐器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学,还需要有助教帮忙调试乐器,所以才设置了教学人数。”冯泉芳和曹秀琴分别担任葫芦丝班的助教和班长,她俩也是最早跟着范启节学习的,自从老年大学开了班便在学习之余协助老师做起了助教。冯泉芳说:“老年学员刚开始接触葫芦丝时不会调试,都是我们上门调,一个电话随叫随到。”
耿巍老师一身民俗风打扮,非常儒雅,在得知社区开办老年大学的消息后她主动联系社区,还为前来上课的老年朋友们免费提供了很多绘画材料。“我周五至周日在工作室教学,其余时间比较空闲,看到社区开办老年大学的消息时就想利用自己所长为社区做点事。”耿巍老师说,“学习艺术在很多阶段会到达一个瓶颈期,最小的孩子我教过两岁半的,成年人最大只教过42岁,为这群老年学员上课后自己也对创作领域有了新的认知。”耿巍老师介绍,老年人经历了很多事,有了生活的感悟和感知后再投入绘画中,他们的作品里有着更深一层的情感表达。
在授课的过程中,耿巍坦言自己的生活也变得慢下来,有一种无形的愉悦感时刻围绕着自己。“这种快乐是不能用言语去表达的,叔叔阿姨们在学习过程中给我一种成就感,我给他们讲课,分享我的创作内容,看到他们完成创作后开心的笑容,感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得到另一种升华。”
据了解,江夏区老年教育向基层延伸工作领导小组曾赴各街道多次调研,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指导社区按照“三好”(办学条件好、学校管理好、社会效益好)“九有”(有组织领导、有工作队伍、有师资队伍、有办学场所、有经费保障、有针对性较强的课程设置、有管理制度、有30个以上学员注册、有党建引领)标准实施建设,并给予资金支持,鼓励社区积极争创市级老年学校示范校。
文/记者涂光荧 通讯员胡露 魏云慧
图/记者涂光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