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武汉晚报

李岩:让国产机床更快更强

日期:05-13
字号:
版面:第3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李岩(左)总是在一线,准确分析问题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带领团队高效完成总目标。记者周超 摄

    10日,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镗床车间,一台台钢铁巨无霸竖立在整洁的现代化厂房内,即将发运,奔赴船舶、风电设备等国之重器的制造产线。高性能数控机床被称为现代“工业母机”、高端制造的“基石”,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制造能力的标准之一。

    武重集团的科技带头人、41岁的高级工程师李岩正在车间里认真巡视,查找隐藏的问题。在他的带领下,曾经受制于国外技术的一款同系列专用机床实现了新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正在联机调试中。

    关键核心技术讨不来,我们自己动手造

    2021年,一家大型船厂提出需求,希望国内能生产出一种专用机床,实现对超大型、薄壁壳体类零件表面孔及坡口进行加工,国家为此下发攻关任务。

    过去,国内主要靠人工完成这一操作,切割的精度包括坡口形面难以保证,影响整个装备质量。此类零件加工国外有相应的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讨不来的,我们就自己动手造。”李岩说。

    最开始的设计方案,始终未能通过专家的评审认可,李岩关键时刻担当重任,出任该项目的副总工程师。他带领团队重新优化、改进总体设计方案,最终获得了评审专家委员会的一致认可。

    2021年开始,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到船厂现场,一待少则一周,多则整个月,不停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更多的是从技术上把握方向。“我们技术团队有200多人,大家团结协作,憋着一股劲,要把高性能的机床做出来。”

    “出了问题,我要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加工出的零件精度不达标,李岩深入现场分析原因,发现主要是机床的主轴联动转速起不来,他在现场守了几天,和技术人员一点点调试,最终把转速提了上来。

    该项目组加工工艺负责人韩勇介绍,李岩总是在一线,准确分析问题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带领团队高效完成总目标。

    到2023年,首台套配备数控六轴头的专用机床生产了出来,这在国际上也是首创。看到第一个配备数控六轴头的机床加工出的精美零件,一向沉稳的李岩也激动不已。截至目前,该机床处于联机调试中,初步达到各项性能指标。机械加工的方式,让相关零件的加工精度大增,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加工四五层楼高的设备,能实现1/10头发丝的精度

    在武重生产车间,另一款由李岩主责研发的国产重型机床,已经实现销售过亿元。2007年,李岩从长春理工大学一毕业就来到武汉,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大型机床事业。15年过去,生产车间里一个个技术创新突破,见证了他的心血与汗水。

    重型机床主要有镗床、铣床、立床、卧床四大类,李岩负责研发的镗床、铣床主要用来生产风电、核电、船舶、铁路交通的制造设备及重要零部件。

    这款销售过亿元的重型数控机床,转速高、扭矩大,竖直方向加工行程达到12米,创中国镗床之最。李岩解释,这意味着该机床可以加工高达四五层楼高的大型零部件,让加工精度达到微米级,约1/10根头发丝的精度。

    “机床主轴转速是衡量机床性能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外机床卡我们的主要指标。”2017—2018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岩大胆创新,采用独创方法,实现了镗床主轴轴承的有效润滑及冷却,让主轴转速快起来。相关技术后来申请了专利,形成了完整的高速镗床主轴系统设计方法。该款机床的性能堪比国外同类机床。如今,这项技术在武重镗床生产线上批量化应用,镗床加工效率、精度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这些年,李岩很少有按时下班的时候,在生产线、试验现场钻研业务是常态。十几年来,在像他这样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共同奋斗下,中国机床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国机床在加工精度上与国外机床的差距已经很小。”李岩认为。

    研发的突破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李岩始终认为,自己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再奋斗10年,差距就能赶上去。”作为武汉市劳动生产优秀个人、武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岩信心满怀。

    记者刘睿彻 通讯员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