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武汉晚报

美国将迎来221年一遇“周期蝉灾”

日期:05-10
字号:
版面:第16版:时事·焦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周期蝉

    刚羽化的蝉。

    221年一遇的大事,将在2024年发生。

    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近日报道,美国今年将有超过1万亿只周期蝉于5月中旬或6月初陆续从地下出来,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将迎来异常严峻的挑战。届时,美国许多地方的周期蝉将会铺天盖地,蝉鸣震耳。这波蝉灾将会对当地树木造成毁灭性的损伤。

    究竟什么是周期蝉?它为何会有周期?这次即将席卷美国的周期蝉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

    这次的周期蝉到底有何不同

    通常来说,一只蝉的寿命是二到五年。它们在树枝上产卵,新生若虫钻到地下吃树根的汁水。有的两年就会钻出来重新繁殖,有的要等三四年或者更久。不过,每年都会有一批新的蝉出土,所以年年都能听到蝉鸣。

    不过在北美有几种特殊的蝉,和普通蝉不一样,它们统称“周期蝉”,也就是本次美国引发关注的蝉。它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

    第一,它们在地里待的时间,特别特别长——有的13年,有的17年。

    第二,它们不是随机出土,而是扎堆出土,一次特别特别多。比如说某座城市可能今年迎来了一次周期蝉爆发,那明年就没有了,后年也没有,要等17年,才能有下一次爆发。

    不过,不同的地区之间就不一定同步了,所以北美其实大部分年份里都有周期蝉出现,但每次只在一定的范围里爆发,有的年份范围大,有的年份范围小。每年的周期蝉会集中在1—2个星期内出土,出土后还能活不到一个月,所以每次爆发全程不超过一个半月。

    因为周期蝉的扎堆特性,爆发经常会特别严重,铺天盖地。当然也有些地方的蝉陷入衰退,到了周期也看不出来啥。

    历史上有记录的周期蝉群中,有两巢如今已经消失了,也有些理论上应该存在的周期现实中从未观察到,可能是它们极度隐蔽,或者在更久之前就灭绝了。17年蝉理论上应该有17巢,实际上现在只有12巢;13年蝉理论上应该有13巢,实际上现在只剩3巢。

    顺便再说一下,周期蝉的同步也不是完美的,总有个别的蝉会记错时间。有趣的是,17年蝉最常见的错误是提前4年(和13年蝉重合),而13年蝉最常见的错误是延后4年(和17年蝉重合)。

    为什么周期蝉喜欢扎堆出现

    最经典的理论认为,这是为了有效地避免被捕食。蝉没有毒,没有尖刺,飞得也不快,面对捕食者基本上没有什么抵抗力。其他昆虫好歹还可以躲一下,但蝉依靠叫声吸引另一半,叫声可是谁都听得见。

    那就只剩下了一种策略,就是靠数量淹没捕食者:只要我生得够多,你就吃不完。

    但这策略并不是一味追求数量,因为捕食者也能生。设想一下,你这次生了一万只,被一百只鸟吃了。下次不惜血本生了两万只,人家鸟也增加到了两百只,这样下去没个完。

    所以这个策略的关键其实是制造出数量的巨大波动,平时数量少,关键时刻突然多起来。这样,捕食者的数量平日就上不去,关键时刻也吃不完了。这一点上蝉有很大的先天优势,因为蝉生命里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土里的,捕食者够不着,集中在夏天突然出土,就能打捕食者一个措手不及。

    这个方案应该说很成功,凡是夏天被蝉吵过的都懂。不过,它并不完美。有些捕食者比如节肢动物,季节过了可以休眠或者死掉。另一些捕食者比如鸟类,对食物的需求也不是恒定的,只要选择在蝉季节育雏,就能有效利用蝉资源。总之,捕食者有一定的跟上波动的能力。

    要想进一步改良方案,那就要让数量波动变得更难跟随。一种常见思路是,不但制造出季节波动,还制造出年和年之间的波动。大年吃饱了的鸟在小年纷纷饿死,那下一个大年就没有那么多鸟来吃蝉了。有一些果树采用的就是这种2.0版方案,大小年交替。

    不过自然界里很少有捕食者是专门吃一种猎物的。如果捕食者在小年的时候找到了其他食物来源呢?如果另一种猎物的大小年正好和你相反呢?

    针对这个问题出现了3.0版的方案:把周期延长。十年一度的大年,就远比两年一度的大年更加安全。实际上,人类在印度发现了一种四年周期的蝉,俗称世界杯蝉,因为爆发年和世界杯正好重合。

    即便是这个方案依然有一个最后的弱点,那就是被其他周期巧合撞上。倘若一种蝉的周期是12年,那么周期为2、3、4、6的其他捕食者都能准时和它重合。这里质数(13和17都是比较大的质数)的优点终于出现了:它的因子只有1和自己,把和其他周期重叠的概率降到了最低。这个4.0版的方案不但让蝉同步大年,每个大年相隔许久,而且周期是质数。

    于是,今年周期蝉成了221年(13×17)一遇的罕见事件。美国上一次遭遇如此严重的“蝉灾”,要追溯到1803年。

    遇到这种周期蝉需要担心吗

    先说答案:也不用过于担心。

    首先,所有的13年和17年蝉都生活在北美(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有极少量分布),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当然不必担心。

    此次美国蝉灾主要是由两种周期蝉——“13年蝉”和“17年蝉”在同一时间出土蜕变和交配繁殖所导致的。

    专家预测,今年部分地区每英亩土地上将会出现至少100万只。爆发地点的周期蝉数量极多,叫声吵闹,扑面而来也挺烦人,但也仅此而已。周期蝉没有毒也不会咬人,实际上还可以吃,推荐在凌晨去抓知了猴(抓完尽快水煮不然它就会蜕皮)。蜕皮后味道就不行了,雄性几乎没有肉,雌性也太干硬。

    周期蝉爆发会对当地生态有一定影响,不过不算很大。蝉不咬叶子只吸树汁,会导致树生长放慢但几乎不会致死。产卵时雌蝉会割开一小段树皮,产卵太集中的话偶尔对幼年树有严重伤害。此外爆发时捕食者忙于吃蝉顾不上别的食物,所以这期间毛虫之类的其他被捕食者对树的伤害也会更大一些。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周期蝉会干扰树的周期。比如,橡树是典型的有大小年的生物,每隔两三年批量产出一大波橡子来淹没捕食者。周期蝉爆发时大量蝉吸取树汁会破坏橡树的营养储备,所以通常橡树的计时会被周期蝉重置,无论之前数到了第几年,都会在爆发后经历两个小年。

    蝉大规模出现会带来人类难以承受的噪音,因为它们的鸣叫声极为响亮,是世界上声音最大的昆虫之一。大量蝉聚集产生的噪音会超过110分贝,令人崩溃。

    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此次蝉灾的规模预计将超过1万亿只,可能会对当地树木造成毁灭性的损伤。由于周期蝉的数量众多,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广泛,因此美国政府和相关机构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以应对这一可能的生态灾害。

    周期蝉

    蝉,俗称知了。全球已有记录的蝉2000余种,我国约有300种。蝉本身虽然声音大、数量多,但却是无害的。周期蝉,是指蝉科周期蝉属中的所有蝉,共有7个种,这些蝉分布在北美洲,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周期蝉非常特殊,为北美地区独有,从未在其他地区发现,因为它们是以周期性的状态出现,在地下蛰伏长达十余年且时间非常精准,故称之为“周期蝉”。

    卵

    附着在树皮持续近1年

    周期蝉的生命周期相当独特,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与其他昆虫相比,它们没有蛹,整个生命周期只有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在卵阶段,它们附着在树皮里,通常会持续将近1年。

    若虫

    钻入地下蛰伏13年或17年

    第二年孵化成若虫,会迅速钻入地下,并在地下度过绝大多数的生命周期,吸食树根的汁液为生,时间长达13年或17年。周期蝉若虫在地下生活的阶段,是其生命周期中最长阶段。此时的若虫身体很小,仅有1厘米左右,通体白色。若虫掉落到地上,用前胸的一对挖掘足,挖开松软的土,在树木的根系附近挖掘出一个洞穴钻入,由此开启漫长且暗无天日的生活。

    洞穴表面粗糙,内壁光滑湿润,壁的一部分附着在植物根上,以便吸食。它们靠吸食植物根系的汁液来获取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由于靠近植物根系,若虫的活动性较小,通常会在洞穴中静静地待着。在地下生活期间,它们会在洞穴中营造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空间,通过调节洞穴的温度和湿度来维持生命活动,以适应黑暗、湿润和低氧等环境。

    成虫

    第13、17年破土交配、产卵、死亡

    当它们准备羽化成成虫时,会在第13年或第17年破土而出,进行羽化、交配、产卵、死亡的生命周期。

    周期蝉破土而出后,爬上附近的大树或者灌木,等羽化后飞向树木进行繁殖。这是周期蝉生命中短暂而重要的时期,因为它们需要在短短的4—6周左右完成繁殖任务。产卵期过后,成虫的生命结束。

    由于13和17都是质数,这两类蝉每隔221年才能同时出现一次。因此,这次两种周期蝉同时出土的现象极为罕见,是自1803年以来首次出现。

    综合央视、科普中国、《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