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规范定点管理。新华社发 |
长期护理保险,也就是“长护险”,被称为养老、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之外的“第六险”,是专门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失能的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一种社会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是这个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论关乎待遇享受和基金支付。
6日,国家医保局印发了《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机构定点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定点管理办法》),对定点评估机构的确定、运行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推动长护险失能等级评估机构定点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最新】
长护险失能等级
评估机构定点管理办法发布
《定点管理办法》主要对定点评估机构的确定、运行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
一是明确定点评估机构的申请条件和确定程序。规定申请成为定点评估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确定程序,以及不予受理定点申请的情形等。
二是提出定点评估机构的运行管理要求。要求定点评估机构应加强内部建设,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评估档案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
三是规定对定点评估机构的监督管理要求。明确医疗保障部门对定点评估机构加强监督、考核、日常管理,规定医保行政部门和经办机构监管职责和内容等。
此外,明确依托其他形式主体实施评估的,对有关机构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指导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地区医保部门做好《定点管理办法》试行,及时总结经验做法,不断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标准体系和管理办法,更好维护广大参保人合法权益。
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3亿人,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有研究显示,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规模将超过7700万人,失能老人或平均经历7.44年的失能期。如何为失能老人提供更好的照料,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
如果说,失能等级的评估是长护险的第一道关口,直接影响着保险覆盖人群数量、费用开支,解决的是“保障什么人”的问题。那么,规范管理评估主体则是守好这一关口的关键举措,解决的是“谁来评估”的问题。
《定点管理办法》对评估主体作出规范管理,目的就是让真正有需要的老人获得更好的服务,为科学客观开展评估、公平公正享受待遇进一步夯实了制度基础。这也为政府精准开展监督管理、充分保障参保人权益提供了“标尺”。
【探索】
长护险试点八年
覆盖49个城市1.8亿人
作为应对老龄化的一项重要制度探索,我国于2016年组织15个城市启动长护险试点,八年的时间,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49个城市,覆盖1.8亿人。
江苏南通作为全国首批长护险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地区,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难题,关键还在于长护险服务对家庭成员的减负。
家住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麒新村的钱小忠,四年前因为颈髓损伤瘫痪在床。2020年9月,他的家人为他申请了长护险待遇。被评定为重度失能后,钱小忠当月就享受到了由南通居家照护服务定点协议机构提供的上门照护服务。每周两次,专业的照护师及康护管理师,为钱小忠清洁护理、按摩拍背、检查血压脉搏。
同时,钱小忠一家还享受长护险提供的亲情照护补助。像钱小忠这样的5级重度失能人员,可享受每天15元的亲情照护补助。这笔补助会按季度发放到参保对象的医保账户,用于补贴日常医疗开支并抵扣固定照护服务套餐每周5元的自费部分。
钱小忠的女儿钱金菊表示:“平时都是我妈妈在照顾爸爸,自从有了上门照护服务,不仅她轻松了,还减轻了我们家的经济负担。”
只要符合失能等级评定,无论住在城区,还是住在农村,受益人能够享受的服务待遇都是统一的。按照失能等级从高到低,居家照护的家庭能够享受每天15元、11元、8元三个档次的亲情照护补助。
入住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的失能人员,能够凭长护险待遇直接抵扣机构服务费用。以医疗机构为例,5级失能人员能够凭长护险待遇抵扣70元/天的服务费用。4级至2级失能人员,分别可享受50元/天、40元/天的抵扣待遇。
【解读】
给老人“打分”的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
2020年7月6日,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9个新职业,其中就包括老年人能力评估师。2021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指的是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活动、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社会参与等健康状况进行测量与评估,科学划分老年人能力等级,为老年人的能力恢复提出个性化的照护建议和康复护理方案。并作为养老机构收费、长护险、政府补贴的重要依据。
老年能力评估师是健康养老行业的第一个专业评估职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养老服务的发展,老年人自身和政府都迫切需要对老年人进行行动能力评估,以确定老年人的护理水平。养老机构也需要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行动能力制定护理计划,政府需要根据不同的护理水平确定补贴标准,并根据残疾老年人的数量及时制定应对政策。
因此,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已成为养老服务的紧迫任务。目前,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的主要工作方向是:医疗中心、养老机构、评估机构、社区家庭养老中心、养老研究中心、培训机构等。
2022年4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关于开展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通知》,将对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分为五个技能等级,分别是初级工(五级)、中级工(四级)、高级工(三级)、技师(二级)和高级技师(一级)。
【相关】
北京拟修订
老年人失能等级评估标准
为保障老年人权益,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自2021年起实施的《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规范》拟进行修订。修改后的征求意见稿近日正在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网站公开征求意见。记者注意到,“失智”这一提法首次出现在征求意见稿中,老年人重度“失智”将拟被认定为“失能”。
目前,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处于加速发展态势。截至2022年末,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数量已达465.1万人,户籍老年人414万;其中,中、重度失能老年人达26.5万人。据悉,通过老年人能力评估,北京市已有20万老年人获得失能护理补贴。
依据评估结论,有关部门将为辖区失能老年人办理失能护理补贴、安排居家养老照护服务、轮候入住公办养老机构、配置康复辅助器具、发放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
现行标准中,老年人能力经评估后被划分为重度失能、中度失能、轻度失能、能力完好共四个等级。而在修订后的征求意见稿中,增加了“完全失能”这一新等级。
记者注意到,有关“失智”的内容是首次出现在新标准中。根据老年人失智功能减退程度,分级从“无认知下降”到“非常严重的认知下降”共分为七级。例如,当老年人抱怨记忆不好,出现忘记熟悉的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忘记熟人名字等情况时,就可能被评估为“非常轻微的认知功能减退”。
老年人重度“失智”拟被认定为“失能”。征求意见稿提出,一旦老年人出现不能回忆起使用了多年的电话号码、亲属名字等情况时,可能会被评估为“重度认知功能减退”,与“轻度失能”对应。如老年人忘记配偶名字,不知道年份、季节,出现责备自己配偶是骗子等妄想性行为,可能被评估为“严重认知功能减退”,与“中度失能”对应。如老年人出现丧失言语功能,饮食及大、小便需要帮助料理,不能走路等情况,可能会被评估为“极严重认知功能减退”,与“重度失能”对应。
综合新华社、央视财经、《北京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