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武汉晚报

60岁护工老王爱写诗

日期:05-06
字号:
版面:第7版:城事·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老王随身带着纸,可以随时记录诗句。

    老王记在纸上的诗句。

    闲暇时,老王会来宿舍旁边的首义广场坐着,构思诗歌。

    第一次见到老王,是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部楼下。他向病人家属请假1小时,匆匆下楼接受记者采访。

    老王的外套口袋里装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他写的诗。在医院的石板凳上刚坐下,他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上面也密密麻麻写满了诗,诗句上有反复修改的痕迹。老王顺手又掏出一张纸,是一张崭新的白纸。他笑着说:“总担心灵感来了手边没有纸,会带一张备用的。”

    那一次见面,匆匆忙忙。时间一到,老王就上楼了。

    半个月后的4月25日,老王刚刚结束一单护理工作,可以休息几天。他约记者在首义广场见面。每次休息,他都会一个人来这里坐着,琢磨自己的诗。这次见面,他牛仔裤的裤兜里照样揣着两张纸、一支笔。

    老王今年60岁,名叫王为德,初中毕业,职业为护工,爱好写诗。

    生活发生变故

    诗歌成为唯一的寄托

    叶落飘零几许愁,层林尽染满山丘。霜寒不觉西风紧,一曲相思醉晚秋。——摘自老王的诗《晚秋》

    2013年,老王顺遂的生活发生变故后,诗歌成为他心里唯一的寄托。

    老王初中毕业后在老家荆州农村务农。婚后,他和妻子干起了农产品收购生意。那几年,凭借着辛苦和对市场的把握,老王一家过着不错的生活。

    后来,儿子大学毕业与人合伙做生意,不仅赔光了老王投进去的钱,还欠了不少外债。半年后,他决定去北京的工地打工赚钱还债,妻子则到武汉做保姆。夫妻二人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工地上,老王干的是泥瓦工。他干活踏实,老板便调他去仓库做管理员。那时,老板的侄子负责在仓库开叉车。老王觉得这个活好,就偷偷自学。凭着在农村老家开手扶拖拉机的经验,没多久老王就学会了开叉车。后来,老板就让老王开起了叉车。但没到一年,这份好工作就被老板的另一个亲戚顶了岗。

    “来干护工吧,比在工地上轻松。”之前的工友邀约老王做护工。老王想着,干护工算是技术工种,再怎么累也累不过工地。参加完培训,老王通过考试,走上了护工岗位。

    转行干护工后

    开始琢磨写诗

    雪飞飞,人渺渺。一梦忧烦,一梦忧烦扰。满树银妆容好俏,共舞柔情,共舞柔情笑。冷枝头,枯小草。万物疏荒,万物疏荒了。但愿梅香声悦鸟,春盼归来,春盼归来到。

    ——摘自老王的诗《苏幕遮·堆絮体》

    老王的第一首诗写于2014年。那一年,他跟随工程队前往青海修公路,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老王第一次想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绪:“南江国,烟雨蒙。朦胧之中情更浓,吾盼佳人何时逢。几时重,泪朦胧,劳燕分飞落西东。”

    这首诗写完后,老王再没动过笔。老王解释:“写得不好,就没好意思再写了。”

    2016年,老王转行干了护工后,又开始琢磨写诗。他说:“一是有了心情,二是有了时间。”

    只身在外地,远离亲人,没日没夜照顾病人,老王有着抛却不掉的愁绪。医院里的病痛和悲欢离合,也让老王的心境有了变化。

    白天,病人输液时,老王就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构思诗歌。

    晚上,病人睡不着,他也不能睡,他就躺在自己的折叠床上,在黑夜里琢磨诗。

    “我就在脑子里想,在脑子里改。构思好了,我再写到纸上。”有时候大半夜忽然想到了一句诗,老王怕忘,不敢等,拿起纸和笔蹑手蹑脚走出病房,借着走廊或厕所的灯,把想好的诗句记下来。这么多年,老王习惯把笔和纸放在枕头下。

    老王虽然不善言辞,但工作中,他常常用自己的护理知识帮助别人。

    隔壁床病人刚做完手术,不能起床大小便,家属又不会处理,老王就戴上医用手套,直接帮病人处理。

    有一次,同屋住进来一位癫痫病人,老王手把手教家属用筷子防止二次伤害。他提醒说:“将筷子置于病人的上、下臼齿间,不能松手,以防咬伤舌头及颊部。”

    老王说,他还曾协助医护人员抢救过两名糖尿病人,帮助病人转危为安。

    “能帮助别人,心里常常是高兴的,别人也会和我说谢谢。当人心情愉悦时,就想用诗歌记录自己的心情。”老王说。

    但老王的护工生活并不只有愉悦,老王也常常遇到刁难他的客户。

    6栋楼6楼29床,这一串数字,老王一直记在心里。那次,他收到工作任务前往医院6栋楼6楼照顾29床的病人。老王到了病房,和家属打招呼:“我是公司派来的护工,照顾29床病人。”

    家属听到了,但低着头不作声。

    老王迟疑了一会儿说:“如果你们不需要,我就走吧。”

    老王转身刚准备走,家属忽然抬头说:“你站住。”

    家属跷着二郎腿朝老王上看下看,说:“你这么脏,不行。”

    老王没有吭声,转身走了。

    回到宿舍,工友问他去哪儿了。他把刚才的遭遇讲给工友听。

    工友生气地告诉老王:“在你之前,我也去了那一家,那个家属说我是残疾人。”

    老王和记者解释:“工友哪是残疾人,只是个子矮了点。”

    还有一次,公司给老王打电话,说汉阳有一家医院需要护工,家属很急,让他马上从武昌赶过去。

    一向节俭的老王咬咬牙,决定打车过去。车费花了20多元钱,老王紧赶慢赶赶到后,家属不耐烦地说:“你怎么才过来,不要你了,我们另找人了。”

    老王没再细问,转身走了。

    前不久,老王护理了一名肾衰竭病人。病人出院后,老王的工作也就结束了,家属却迟迟不愿结账。

    “病人都出院了,家属开始反复问我,工作有没有做好,故意在最后刁难人。说好10:00结账走人,一直拖延到了11:00。”那天,老王一直没顾上吃早饭。要到工资后,他在路边找了一家早餐店。喧嚣的小餐馆里,他拿出纸笔写下:“我转身退下,心冷便在那一刹那。”

    想和妻子卖锅盔

    也想出版自己的诗集

    月孤悬,风满袖。落叶梧桐,落叶梧桐瘦。缓慢招枝方知愁。灯火千家,灯火千家秀。福芳花,开左右。频把清香,频把清香透。几度春梦颜未改。百媚千红,百媚千红锈。

    ——摘自老王的诗《苏幕遮·堆絮体》

    据老王估算,这几年,他写的诗少说也有200首。但他爱写诗这件事鲜有人知。

    他照顾过很多病人,但没有一个病人知道他写诗。他说:“怎么能和病人聊自己的爱好呢,我们要看病人喜欢聊什么,聊病人喜欢的。”

    采访那天,记者将老王写在纸上的诗铺在病房外的窗台上拍照,不少病人家属和护工都围了上来。

    “这是你写的诗?”隔壁床的护工惊讶地说,“还不知道你有这个爱好。”

    有病人家属问老王:“怎么样才能写诗啊?”老王有些不好意思,他想了半天,也不知如何作答。

    “挺好的,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精神出口,他有,挺好的。”一位病人家属感叹。

    老王的儿子王勤(化名)也是今年春节才知道父亲爱写诗的事。前些年,一家人分隔多地,只有在春节才能短暂相聚。今年春节,儿子在老家结婚,一家人有了更长时间待在一起。

    春节在家,亲戚朋友聚在一起或是打麻将或是闲聊,王勤发现父亲总是一个人待着,问了才知道,父亲在整理自己的诗。

    王勤的妻子提议,把父亲的诗歌整理成电子版。老王一字一句地念,王勤一字一句地敲在电脑上。

    王勤告诉记者,父亲的作品还没有整理完,整理出来的诗有50多首。

    为了帮儿子还债,在外打工的老王过着极简的生活。“每个月,我给自己留1000块钱生活,剩下的钱就打给老婆。”前两年,在一家人的努力下,终于还完了外债,老王也松了一口气。

    记者问老王,什么是幸福的生活?

    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问题,却让60岁的老王红了眼眶。他平静地告诉记者:“能和我老婆在一起,就是幸福的日子。”

    老王说,离家打工前,他和妻子在老家做农副产品生意,那几年,就是最好的生活。

    往年,老王在北京打工,妻子在武汉做保姆。儿子结婚后,妻子前往广州照顾儿子一家,老王回到了武汉。

    老王也想过,前往广州和家人一起生活。但他打听后得知,以他60岁的年纪很难在广州找到工作。“在武汉,工友多、熟人多,可以帮忙介绍工作。没有熟人介绍,谁愿意用60岁的护工?”

    老王为自己谋划了一条出路:“我是荆州公安人,我们老家很多人都在武汉卖锅盔,我也想回去学做锅盔。等我学会了,就把我老婆喊着,我负责做,老婆负责卖。”在老王看来,这就是自己设想的好日子,既能赚钱,又能和老婆在一起。

    老王还有一个愿望,等哪天干不动活了,也就有时间了,那时,他要把自己的诗好好整理,结集出版。

    “哪怕我的诗句混乱,一文不值,哪怕只感动了自己,都是一种灵魂的慰藉,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60岁的老王这样说。

    文图/记者张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