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武汉晚报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日期:04-26
字号:
版面:第16版:时事·焦点       上一篇    下一篇

    航天员叶光富(右)、李聪(中)、李广苏在出征仪式上。

    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新华社发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徽章。

    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新华社发

    新华社酒泉4月25日电 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目前,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开展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实(试)验与应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加固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各项任务。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工作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太空会师】

    中国空间站再次形成

    三舱三船最大构型

    经过6.5小时运行,预计今日凌晨3点半左右,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将对接中国空间站,然后与空间站上的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进行“太空会师”。按计划,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将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计划于10月下旬返回地面。

    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与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完成在轨轮换任务后,瞄准本月30日返回地面。

    2023年10月,神舟十七号飞船对接空间站后,曾经形成过所谓“三舱三船”的构型: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当神舟十六号返回地面后,空间站退回到“三舱二船”的构型。

    本次,神舟十八号进入太空后,对接在中国空间站的径向对接口上,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再次形成“三舱三船”的最大构型。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徽章图案中可见中国空间站的“三舱三船”的构型,以及神舟十八号对接的位置。

    不妨梳理一下空间站的结构:首先处于核心位置的是“天和”核心舱,核心舱上有五个对接口,分别是前向对接口、后向对接口、两个侧向对接口和一个径向对接口。其中,两个侧向对接口分别对接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后向对接口对接天舟货运飞船、径向对接口对接神舟十八号飞船、前向对接口对接神舟十七号飞船。

    【任务看点】

    太阳电池翼可实现8秒展翅

    锂电池为飞船减重50多公斤

    这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2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18次飞行。本次任务有哪些看点?火箭与飞船有哪些新升级?

    “80后”跑好神舟家族接力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执行本次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组成,叶光富担任指令长。

    叶光富执行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李聪和李广苏均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都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老将”叶光富此次带领两位新人奔赴苍穹。“当前,空间站三舱三船的状态对我来说是全新构型,其任务数量、复杂程度、操作难度明显提升。”叶光富说,“再上太空就是一次全新的开始,我和我的两位队友以及整个航天团队,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对于完成这次任务,我们信心满满。”

    神舟十八号乘组三人均为“80后”,都有过飞行员经历。“我们确实有很多共通点,不仅有相近的年龄和经历,更有共同的使命,那就是跑好神舟家族太空‘接力赛’。”李聪说,现在对方的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彼此都能够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次飞行,我们将承担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航天员李广苏介绍,他在任务中主要负责空间试(实)验项目,涉及航天医学、基础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科学问题,以及站务管理、健康保障等任务。

    神箭架起安全高效天梯

    此次执行运载任务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享有“神箭”之誉。原因之一在于,从1999年首飞至今,它保持了100%的发射成功率。

    作为我国现役唯一的载人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采用了多备份系统,以提高抗干扰能力。其独有的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在出现灾难性故障时可以发出逃逸指令和终止飞行指令,及时带航天员逃离危险。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专家介绍说,该型火箭从设计、制造再到靶场装配,需确保每个部件和系统都达到最高质量标准。自空间站建造任务启动以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进入常态化、快节奏发射状态。将航天员又快又稳送入太空,体现了火箭的高效。

    多年来,火箭团队不断寻找提升效率的“最优解”:部分环节改变传统人工作业,逐步采用自动化技术实现铆接和焊接;在进入发射场前,完成大量仪器设备的测试和装配工作……现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场流程,已由空间站建造初期的49天缩减到35天,并将继续向30天目标优化改进。

    不仅如此,研制团队还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火箭测试数据前后方实时互联互通;更快更准的数据判读,让发射场人员缩减40%左右。

    未来几年,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继续执行神舟载人飞船发射任务,为空间站开展常态化运营架起一条安全高效的“天梯”。

    新生命之舟完成任务更给力

    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均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是我国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严格的航天器,被誉为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

    电源分系统是飞船14个分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系统之一,是飞船的“心脏”。相较于神舟十六号和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进行了电源全新升级。历经四年时间,研制团队将飞船主电源储能电池由镉镍电池更换为锂离子电池;其他电源锌银电池的隔膜系统耐氧能力提升后,寿命增加了20%。同时,电子产品模块化程度和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实现了飞船整体减重50多公斤。

    电源全新升级后,研制团队将推进舱仪器盘上的设备进行重新布局;“不挤不乱”的推进舱,让电源设备工作起来更加可靠、稳定,也提升了飞船的上下行载荷运输能力。

    飞船入轨后,太阳电池翼稳定展开,船体才能获得能量供给。

    为保证长期“待命状态”下的飞船太阳电池翼在轨可靠,研制团队将关键产品重要指标的实测数据方差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再通过测试计算出飞船在轨展开所需时间。经多发载人飞船的飞行验证,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太阳电池翼可实现8秒展翅,无惧超长“待机”。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二艘实施径向对接的载人飞船。飞船与空间站在浩渺太空交会对接,像一部高难度动作大片,要求“准”字当头。

    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是神舟飞船的核心分系统,被研制人员亲切称为“神舟舵手”。飞船在该系统的自主操控下,将再次上演“太空会师”的名场面。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