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月21日,刘晓琳走进章林社区儿童服务站推广阅读。 受访者供图 |
 |
刘晓琳手写的阅读笔记。 记者叶飞艳 摄 |
 |
刘晓琳被评为武汉市2023年度“最美阅读人”。 记者何晓刚 摄 |
“一本一本书,像一级一级台阶,走着走着,你就看得更远了,读着读着,你就看得更亮了……”4月21日上午,新洲区邾城街第六小学教师刘晓琳走进章林社区儿童服务站,与孩子们共读绘本《爱读书的孩子》;下午她又到新洲区新华大厦二楼图书城,与线上线下读者一道分享绘本《和爸爸一起读书》,共享快乐的阅读时光。
在课堂上教孩子们读好书,在图书馆、书店等地做志愿者进行公益阅读推广,和孩子们做“书友”、和家长做“笔友”……9年来,刘晓琳从班级—学校—区域—社会,走出一条特别的阅读推广行走轨迹。在阅读推广过程中,记录下百万多字的读书、实践笔记,给家长写了300余封信。
对于全民阅读,刚刚被评为武汉市2023年度“最美阅读人”的刘晓琳深有感触:“阅读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必由之路,更是育好人的根本之法。”
与萌娃共读共写共乐
“4月19日,今天谷雨节,雨生百谷,早上就开始下起了雨。在这样的天气里正好学习谷雨节气,孩子们已经能背下二十四节气表了。”“4月11日,又到了周四中午共读时光了,今天中午直入主题,进教室就开始读《西游记》,先自主读20分钟,再聊10分钟。”在刘晓琳负责的邾城街第六小学五年级课堂,每周二、周四中午都有30分钟是她和孩子们的共读时光,他们通过书籍交朋友,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友”。
在4月19日中午进行的《西游记》读后交流会上,“书友”对孙悟空的名号有了新的发现。刘晓琳问:“孙悟空这个人物在《西游记》中前后出现过六个名号,你能按时间顺序说出来吗?”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行者、斗战胜佛。”也有孩子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孙悟空不只6个名号,还有孙行者、者行孙、行者孙、泼猴、妖猴等——类似这样活跃的师生共读经常出现在刘晓琳的班级阅读中。
导读、推进、读后交流……班级共读的书一学期3—4本,但每一本都毫不马虎。班级的阅读也不仅仅停留在中午的30分钟,刘晓琳倾心打造读书班级,种植出一棵班级阅读“树”——即班级阅读形成体系,包括“生活中的阅读”“班级阅读活动”和“阅读课程化”。
刘晓琳告诉记者,“生活中的阅读”倡导学生每天读书半小时至1小时,让读书成为习惯。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天读书半小时,练习书法一面,锻炼半小时,做一件家务事,积累一首诗。“班级阅读活动”提倡孩子们读好“五书”:听书——点燃阅读热情,激发阅读兴趣;聊书——读书交流会定期举行,推动阅读;说书——个人说书秀,关注阅读品质;演书——故事表演,点爆阅读热情;背书——形式多样,关注阅读积累。二十四节气课、吟诵课、绘本课也走进了课堂,帮助孩子们打开更多看世界的窗。
这些班级阅读信息被刘晓琳及时发布在“与萌娃共读共写共乐的日子”公众号上。自2017年3月建立该公众号以来,结合大量阅读课资源,她已写下了1404篇140多万字的班级阅读和阅读推广原创文章,保持和班上孩子、家庭高度黏性的同时,感染、带动和激励了本地、外地广大的教师及家长,影响越来越广。
阅读推广服务从学校到社会
刘晓琳提倡师生、家长一起参与阅读推广活动。为帮助家长做好亲子阅读,刘晓琳坚持每月给家长写信,信件多达300余封,几乎写给家长的每一封信都谈到阅读的问题。她和家长成为“笔友”,每次发出信件能收到40多封回信。
在3月17日给家长发出的题为“二月天读书天——五年级下学期写给家长的第二封信”中,她写道:“家长们,一树繁花,美吧。但如果没有根,繁花会有吗?阅读就是给孩子培根固本……”家长们纷纷回复:“上次读了刘老师的《朗读手册》深深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一个好的习惯需要长期的坚持,阅读也是一样,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孩子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感觉孩子在家总是要家长督促学习,但是阅读这方面还比较主动,这也离不开老师的教导。”
刘晓琳的阅读服务从班级、学校,延伸扩展到社会。现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刘晓琳都在忙着做两件事:面向留守儿童的阅读文化公益课和培训乡村阅读教师。她和同伴走进图书馆、书店、社区,截至目前,她主讲公益领读课近200节,听众达12000人次;培训50多场次,受训教师2000余人次,带动和激励了更多本地、外地广大的教师及家长。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从方案制定、课程设计、活动组织到参与授课,刘晓琳都不遗余力。
2017年,刘晓琳开始主持面向留守儿童“问津小讲堂”公益课堂。2020年起主持“阅读唤醒健康生活”直播课。多年来,她以区图书馆、周欣书城为阵地,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主讲家长阅读课和儿童阅读文化课。每个周末的阅读欣赏、文化讲座,成了附近小学生们的期待。“家长阅读课包括阅读的重要性、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儿童阅读文化课包括诗词欣赏、节日节气课、绘本共读、整本书交流课、吟诵课等。”刘晓琳笑着说,“我的吟诵课和节日节气课最受孩子们欢迎。”
“其实孩子阅读最重要的就是三件事情。”刘晓琳结合多年的阅读推广经验总结说,“一是要有优质的图书,二是需要时间,三是需要一个有协助能力的成年人,如果这三个要素都有,孩子自然而然就会爱上阅读并且拥有高品质的阅读。”
45岁再出发成阅读推广人
为什么会热衷于阅读推广?今年55岁的刘晓琳告诉记者,她自己就是一名书籍的受益者。“刚进学校的时候,我发现坐在座位上看不清黑板上的字,眼睛弱视。没办法,只好看书,这样养成了我阅读的习惯。”谈起与阅读的结缘,她娓娓道来:
“童年读书受父亲和哥哥姐姐影响,一本书在一家人中传来传去。”
“学生时代,读书一直是我的最爱,我买书、借书、读书,做摘抄笔记、报刊剪贴……书慰藉了我的心灵。”
“工作后,越来越领悟到书的魅力,与书为伴,是我一天最惬意、最自由的时光。”
从“闭门阅读”的普通读者到面向社会的阅读推广人,转变发生在2015年。这年暑假前,新洲区教育局正筹备全区书香校园建设实验学校阅读种子教师培训,刘晓琳想方设法报名参加。回校后就辞去学校中层干部的职务,集中精力开始新的探索旅程。45岁的她重新出发,加入新洲区问津书友会及其志愿服务团队,从此,她在小学教师之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阅读推广人。9年来,阅读和推广的种子已深扎她的工作和生活中,把一批批孩子引上阅读的快车道。
为了成为有推广能力的阅读老师,工作之余,刘晓琳线上、线下狂追各种阅读课程,还自费报名参加阅读中级、高级教师培训班并取得证书。亲近母语等专业组织举办的论坛、研习营,她要么赶到现场,要么线上观摩,一次也没有落下。每有空闲,她总是手不释卷,饱读理论书籍和童书,为开创性开展阅读打下基础。
如今,刘晓琳有着多重身份标签,新洲区问津书友会志愿者、副会长,新洲区教育局阅读推广服务中心主任,亲近母语点灯人读书会新洲分会会长、核心导师等。每一个标签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阅读推广。她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道,做一名点灯人,带着一群孩子,一起向着更远、更亮的地方。
推广阅读不遗余力
多年坚持写下超百万字的阅读笔记和300多封信件,对于视力正常的人来说,可能算不上什么,但对于刘晓琳却困难重重。她先天性右眼失明,左眼视力只有0.2。在2019年以前,刘晓琳一直坚持手写阅读笔记的习惯,翻开几本她留下来的阅读笔记本,略微泛黄的纸上记录着她对于阅读的点滴感想与总结,图画书、绘本、文学诵读、心理学等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刘晓琳告诉记者:“这样手写记下的笔记本已经记不清具体有多少。”
长期用眼,刘晓琳患上了双眼重度白内障,2019年手术后,双眼老花厉害,手写读书笔记很不方便,她开始更多地采用电脑记录。作为老师,成天要与课本、作业本、备课本和电脑打交道。加之她颈椎、腰椎犯病严重,只好站在电脑桌前写。电脑被高架起来,脸紧挨着电脑屏幕,手高悬着,一字一字艰难地“敲”。
记者注意到,采访刘晓琳时,她说话一直轻声细语。原来,平时在学校忙碌,放假就行走在阅读推广的路上,导致她的嗓子罢工,2021年一场急性咽喉炎来袭,住院治疗后就留下了不能大声讲话的后遗症。因此每一次讲公益课,刘晓琳都要借助话筒来完成。
不管是眼睛还是嗓子的不便,都没有让刘晓琳停下推广阅读的脚步。几年来,她荣获武汉市最美志愿者、市十佳阅读推广人、省十佳领读者、全国“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入围奖,全国亲近母语“用阅读点亮乡村未来”项目“爱心大使”、亲近母语星星点灯研习营优秀导师等荣誉。她参与推行的“爱的书库”阅读项目,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
“在推动全民阅读的路上继续走下去。”刘晓琳说,她将用余生推广公益阅读,让阅读之风吹进更多人的心里。
记者叶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