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公众对噪音污染问题的认识和重视,自2003年起,每年的4月16日,被定为“世界噪音日”。
噪音,也被称为“看不见的污染”“看不见的杀手”。研究表明,在强噪音的作用下,人们大脑皮层在兴奋与抑制平衡上出现失调,不仅会变得烦躁易怒,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引发或触发心脏病、头疼、脑胀、耳鸣等疾病。
在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噪音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中,指出噪音危害已成为继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类公共健康的第二杀手。
为了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已于2022年6月5日起施行。
“看不见的污染”
噪音有哪些危害
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但当声音过于吵闹,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了噪音污染。
噪音是指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音。比如,图书馆里的大声交谈,建筑施工的机器声等。
噪音常用的表示单位是分贝,30分贝—40分贝为比较安静正常的环境。按照我国标准规定,居住区昼间噪音不得高于55分贝,夜间不得高于45分贝。
60分贝—70分贝,就会影响人正常的睡眠和休息。70分贝—100分贝的声音会让人心烦意乱、精神不集中,甚至是影响工作效率、发生事故。120分贝以上,则会导致全聋。
如果人长期处于高噪音环境下,会引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都要比普通人高2—3倍。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具体有——
1.损害听力:持续暴露于高声噪音中极易导致耳膜受损和听力下降,较高分贝的噪音会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失聪。
2.影响睡眠:噪音容易使人心烦意乱,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3.影响心血管系统:噪音是心脏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4.影响情绪: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下会使人产生不良情绪,容易出现紧张、忧郁、疲惫、愤怒等,影响日常生活。
5.影响食欲:噪声会引起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导致肠胃功能紊乱,产生食欲不振、恶心、消瘦和体质下降等症状。
“看不见的杀手”
如何防止噪音危害
生活中,尽可能与噪音源保持适当距离,例如在看电视时不要太靠近电视机,用音响播放音乐时与音响保持适当距离。在充斥着噪音的环境工作时,佩戴有效的防护用品,如防噪声耳罩和耳塞。
佩戴耳机掌握 “60-60-60”原则,即连续使用耳机不要超过60分钟,耳机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当环境噪音超过60分贝的时候,就不要再使用耳机了。
如果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应在结束后尽快休息,让自己的耳朵达到充分的放松状态,以减少噪音带来的伤害。住在靠近马路的地方,可以通过在室内加装隔音窗、选择质地厚实的窗帘等方法,降低噪音。在窗台多摆些绿色植物也可以“降噪” 。
除此之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必要适当的运动、均衡健康的饮食、有效保证补充听力所需的维生素,都对听力有益。
有市民表示,对噪声扰民问题感同身受。身边出现的诸如酒吧噪声、广场舞噪声、装修噪声、狗吠噪声等扰民噪声,算不算违法呢?该如何投诉?该寻求哪些部门处理呢?
法律界人士表示,按照2022年6月5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噪声扰民已属违法行为,市民可以用法律守护“耳边安宁”。不同情景下不同的噪声源,受理投诉部门也不同,分别可以向城管、园林、住建、环保、交警、公安等部门报告和投诉,还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守护“耳边安宁”
你会为宁静付费吗
城市生活中,居住环境的质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之一,噪声污染作为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品质的一大隐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各社交平台上关于房子隔音差的吐槽层出不穷。日常生活中,因噪音干扰而导致邻里间关系紧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甚至有时还因矛盾不断升级,引发刑事犯罪。
事实上,根据《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3》显示,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受理的噪声投诉举报案件约450.3万件,同比增加49.3万件。从投诉类型来看,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最多,约303.8万件,占67.5%,同比上升9.6%;建筑施工噪声次之,约113.0万件,占25.1%,同比下降8.3%。目前,噪声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废物污染,共同被看作世界四个主要环境问题。
想要减少噪音侵袭,消费者对降噪付费意愿也提升。降噪是一件专业的事情,这个行业还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噪声与振动控制”,旨在减少或控制噪声和振动的传播、产生或影响。同时,降噪通常被视为一个综合性的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生活等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国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产值约为116亿元,同比增长0.9%。相关报告还显示,2023年,随着《“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发布实施,监督管理力度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对噪声与振动问题将更为关注,我国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综合新华社、央视、中新社、《华商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