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多年的老顾客胡先生找董师傅(右)理发。 |
 |
董师傅理发沿用至今的老转椅。 |
 |
董师傅在理发。 |
“你们看到老何回来没有?往常这个点,他应该到门口了。”“老杨脑梗住院了,我们找个时间去看看他老伴?”这几天,在江汉区唐家墩街道西桥老年宜居社区的便民理发点,记者总会听到这样嘘寒问暖的话语。
说话的是社区居民、理发点的“老板”董新民。她今年67岁,理了53年的发。14岁开始学理发,21岁在国营理发厅带徒弟,1997年底下岗时,从理发厅买走了4个“老伙计”——转椅、电推剪、剃刀、粉刷。那之后,她在社区支起理发小摊,一干就是26年。
理一次发只收7元,挣得不多。这位“7元快剪”奶奶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理一个头,早餐有了;再理一个,青菜有了;理第三个,一天的肉就有了。”
/ “写着7元,就收7元” /
8日下午,记者来到董新民的理发点,体验了一把“7元快剪”。
董师傅的理发点堪称“古典”:座椅是几十年前的老座椅,踏脚处还有“红光发具社”几个字,座椅边上挂着磨刀布。工具篓里只有电推剪、剃刀、电吹风、粉刷、碎发剪等几样工具。
记者找到董师傅时,她正悠闲地躺在座椅上休息。边上,两位邻居坐在小板凳上和她聊着天。得知记者想理发,董师傅立马站起来,穿好围裙,给记者围上一条毛巾。她操起篓子里的电推剪,问了问记者的要求,就开始理发。
她一边剪发,一边解释:记者头发比较稀疏,有的部位因角度原因看上去头发密一些,所以需要在剪发时剪出层次感,让头发看起来密度均匀。
不到10分钟,董师傅就剪完了发。她用吹风机吹走碎发,又用粉刷仔仔细细地刷了刷记者脸部和颈部的细小碎发。记者摸了摸脖子,手上果然没有一根碎发。记者又对着镜子照了照,发型清新自然。
董师傅告诉记者,她14岁开始当理发学徒工,21岁已经在当时武汉的国营上海理发厅带徒弟。下岗后,她从店里买了4样东西:转椅、电推剪、剃刀和粉刷。
最初,她在小区外的马路边上搭了个棚子,开起了个人理发店,3元理一次发。后来,马路扩建改造,她在小区内拾掇出一个露天理发点。2010年前后,她将理发价格涨到了10元。这两年,她又将价格降到了7元。
9日11时许,穿着得体、戴着手表和金戒指的胡先生赶来理发。“在董师傅这里理发已经有20多年了。她的手艺好,理发又快又便宜,我已经习惯了。”
理发前,胡先生给了董师傅20元现金,董师傅找给胡先生13元。胡先生说:“怎么还是找13块钱,旁边的10元店都没降价,你还是收10块钱吧。”
董师傅回答:“你看,我的招牌上写着7元,就收7元。”
/ “老何怎么还没回来?” /
董师傅的理发点位于西桥老年宜居社区入口处约10米远的地方。时间一长,哪家老人身体不便,哪家老人哪个点出去散步哪个点回来,她都一清二楚。
9日10时许,正在给顾客理发的董师傅突然嘀咕了一句:“老何早上出门,这个点怎么还没回来,会不会有什么事啊?”她问坐在一旁拉家常的两位街坊:“你们看到老何回小区了吗?”
两人都说没看到,董师傅一边忙手上的活,一边建议她们赶紧打听打听——老何腿脚不便,走不了多远,每天早上出小区散步,几乎都是定点返回小区。
三人正嘀咕,只见一位70来岁的大爷拄着拐杖慢慢进了小区。一眼看到来人正是老何,董师傅立刻嘘寒问暖:“老何,今天怎么回来得晚一些?没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说着,便招呼老何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来休息。
“我每天散步回来,经过这里都会坐下来歇一歇再回家。”老何说,有时候看到董师傅忙着理发,他本想坚持一下走回家。董师傅总是热心地劝自己坐下来休息一下。
记者听到董师傅是这样劝老何的:“你腿脚走路不方便,适当锻炼可以,要注重休息,坐一下也耽搁不了什么。”
坐定后,老何和大家聊起家长里短,告诉邻居们哪里又开了一家新店、有什么优惠活动等等。
/ “不是什么难解决的事” /
孙奶奶家住小区4栋3楼。前两天,她发现窗沿外一直滴滴答答地漏水——原来是楼上的空调室外机排水管不知何故搭在了她家窗沿上。
8日中午,孙奶奶外出时无意中和董师傅提了一句,董师傅当即表示:“你楼上那家我认识,租房子还是我帮忙介绍的。这样,你不要着急,我找时间给租户打个电话,这也不是什么难解决的事。”
第二天上午,记者再次来到理发点。董师傅看到孙奶奶拎着一袋子菜进了小区,招呼孙奶奶坐一下,问她滴水的问题解决了没。孙奶奶一边拿出一把青菜送给董新民,一边回答:已经解决好了,楼上那家人找维修工修好了排水管。
董新民告诉记者,孙奶奶家楼上的租户才来不久,孙奶奶遇到问题不好沟通,自己和租户打过交道,说得上话。“我一个电话几毛钱,楼上那家找个维修工也就一个上门费的事。邻里和谐多好,你看,我这一个电话还省了一顿青菜钱。”她笑着说。
/ “开心过好每一天” /
“听说了没有,昨天下午,老杨被120拉走了,听说是因为脑梗。”9号上午,董师傅和几个邻居在理发点聊起这件事。
这时,一旁的朱大姐提了一嘴:“老杨的老伴现在还一个人在家。”
董师傅马上接话:“嗯,是的,他老伴身体也不是太好。我建议我们几个谁有空就去他家看看,你们去的时候可以顺便送一点菜。”
三言两语,几个人达成了共识。10日上午,朱大姐给老杨家送了一把菠菜,另一位邻居托朱大姐带去了几个鸡蛋。
朱大姐告诉记者,董师傅的日子也不容易,丈夫去世了30多年,一个人将儿子拉扯大。屋漏偏逢连夜雨,前些年,儿子患上重病卧床在家,也需要她照料。
“着急解决不了问题,开心过好每一天才是正道。”采访中,说起生活的不易,董师傅总是一副不在乎的模样。“我理一个头,早餐有了;再理一个,青菜有了;理第三个,一天的肉就有了。”她说。
西桥社区书记董守芝说,董新民热心乐观,关注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小事,更能拉近邻里距离、体现邻里守望。
文图/记者赵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