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大网友极力推崇的公园20分钟。 |
你听说过“公园20分钟效应”吗?
“在阳光明媚的春日,到公园待上20分钟,吸收大自然给予的养分,即便不做运动也能让人状态更好。”
花香阵阵、鸟鸣声声,天蓝水碧、树绿草青,春日正是游园好时节。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许多城市的草坪上都“长满了人”。格外应景的是,最近“公园20分钟效应”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
在阳光明媚的春日,到公园待上20分钟,吸收大自然给予的养分,即便不做运动也能让人状态更好。午后晚间到公园“散散班味儿”,成为打工人热衷的休闲方式,甚至被称为“当代人的精神快充”。
最近,这种低成本的解压方式,得到了广大网友的极力推崇。他们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公园20分钟实践,表示“真的有用”“治愈力量强大”“效果惊艳”……
公园果真有这么大能量?“公园20分钟效应”到底是个啥?
【事件】
“公园20分钟效应”是个啥
“公园20分钟效应”到底是个啥?它真的有网友说的那种“奇效”吗?
此前,《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上也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显示,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感到更加快乐,即便不做运动,只是每天到公园待上20分钟也能让人状态更好。
最近,《心理学前沿》发表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文章的第一作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生物统计学助理教授玛丽科洛·亨特博士指出:人们与自然接触有助于压力缓解,效果在20—30分钟时最显著。
这就是“公园20分钟效应”的由来。
为了进一步验证理论的真实性,不少打工人亲自下场尝试,从原本就不宽裕的午休时间中硬挤出20分钟去逛公园。后来,随着天气转暖,在社交媒体进一步传播开来。
打工人小邱告诉我们,公园里稀松平常的景象是打工人许久没有感受到的松弛时光:“在办公室开了一上午视频会,中午12点准时合上电脑,径直走到1.5公里外的公园里,远离甲方和客户的20分钟给我一种逃离严肃生活的松弛感。”“在这20分钟里我可以离开手机和企业微信,20分钟离开手机的时间,仿佛延长了自己的生命。”“公园的一切都很接地气,有老人、小孩,有微风、阳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鸟从你头顶飞过,不枯燥也不会无聊,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不要钱。”
为什么打工人如此需要逛公园?
1.忙里偷闲,散班味儿打工人保持松弛感的救命稻草,午休的间隙出逃,公园里可以暂时不看企业微信。
2.午间的精神快充,午休和同事聚餐已经很难带给人惊喜,走进公园,手往身后一背就是一种天然的松弛感。“小时候走路上学,大学也会坚持运动,工作之后运动手表记录里每天走路不会超过1000步,生活两点一线,但是春天需要出门赏花,感受真实的阳光。”
3.公园的功能性,公园是公共的,年轻人午休逛公园也让公园重新散发活力。此外,公园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城市文化的缩影,公园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由个体放大到群体。
【解读】
或许与人类的起源有关
事实上,在“公园20分钟效应”提出之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证实身处在森林环境中,对人体的诸多好处。
美国犹他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大卫·斯特雷耶曾经提出一个名为“三日效应”的理论。
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脑需要处理各种状况与资讯,久而久之容易疲乏,这时候,若是能够将步调放慢,停止琐碎的事务,并身处在治愈人心的自然环境中,不仅能恢复元气,还能增强人的脑力与反应速度。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他曾在一群参与斯特雷耶实验的野外求生训练者身上进行实验,并证明了这一点。经过了3天的荒野背包旅行后,这群人的创意能力提升了50%。
除此之外,英国艾克塞特大学曾分析1万名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数据,并且追踪他们过去18年生活的地方。研究发现,住处附近绿地较多的居民较少有精神疾病问题。
在忧郁、酗酒和自杀人口比例偏高的芬兰,鼓励人们多体验大自然甚至已经纳入了政府的公共卫生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支撑下,研究人员访问了数千位民众,请他们在分别造访大自然与都会区后,评估自己的心情与压力程度,以此来鼓励民众能够多多走出室内,和大自然亲近。
那么,人类亲近大自然就能减轻身心压力,背后存在的主要原理是什么呢?
这一切还要从人类进化说起。
研究者们认为,自然环境之所以可以让人降低压力、身体放松,是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环境中演化的。因此,相较于车辆与高楼大厦,人类的感官对于植物、溪流的气味和视觉信息更为适应。也就是说,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对自然有着天生的亲密度。
因此,不管是从人类进化角度还是从人的身心发展角度,走出室内,去公园里、去大自然中休息一下,都是一项对身心健康有着极大裨益的选择与尝试。从古至今,这颗“自然药丸”都是治愈我们身体与精神的良方。
相信20分钟公园效应的人都有类似的初心,“休息是为了更好出发”“对我来说20分钟真的有效,走出公园皮肤被阳光晒到温热,大口呼吸新鲜空气,然后挺胸抬头投入下半场紧张的工作中”。
【探因】
“公园20分钟效应”何以发生
所谓的公园,包括但不限于城市里的大型公园,工作园区、写字楼附近的绿色空间,街巷社区的小微绿地等等,都可以算在内。不同于节假日逛公园的隆重感,“公园20分钟”侧重于亲近自然、抬脚能到的随性行、小确幸,松弛感拉满。
就是这样看起来平平无奇、没啥亮点的活动,却受到了打工人的追捧。“试过了,真的很快乐”“确实有点东西”“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在社交平台上,网友纷纷讲述实践心得。不禁有人感到困惑,这不是就近遛遛弯儿、饭后消消食儿么?一场形式大于内容的跟风?未必!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公园20分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破圈,抛开互联网的跟风效应,并非无凭无据。据研究,置身自然环境,能显著降低人体内皮质醇(压力荷尔蒙)的水平。同时,自然环境有助于使大脑的控制中心,即前额叶皮质得到放松和休息,就像是给长期紧绷、使用过度的肌肉做放松按摩一样。
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地埋首案头是许多人的常态。感受大自然的节律,成了一种奢侈;短暂地逃离“水泥森林”“玻璃铁幕”“方寸格子间”“一方小屏幕”,又是一种刚需。相较于山野乡间,城市公园有着超高的“可及性”,不用跋山涉水、不怎么耗时费力,着实性价比超高、打工人友好。
慢下脚步,戴上耳机晒太阳,坐在湖边发发呆,躺在长椅上吹吹风,“五感”皆被激活,烦恼暂抛脑后,好不快哉!自然风景净化眼睛,寻常烟火熨帖人心。打太极拳的爷爷奶奶、奔跑嬉笑的小孩、来来往往的摊贩……无论是远离人群,放空自己,还是靠近生命,感受生机,都有舒缓压力、缓解焦虑之效。作为城市中的自然过渡带,公园日益被冠以现代人寻求治愈的标签,赋予逃离、断联和疗愈的属性。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回到现实,能不能实践“公园20分钟”,前提得看公园是否“触脚可及”。近年来,多地开展“留白”“增绿”行动,打造“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幸福半径”。除了综合公园、主题公园,城区街巷腾退还绿、疏解建绿,“口袋公园”、小微公园、街心公园见缝插绿,小而多、小而美、小而精的城市绿色空间不断拓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近在咫尺、丰富多样的绿色好去处。
同时,对公共空间的管理也日益规范,比如增加了更多符合市民所需的设施,公园和绿地更加清净洁净,更适合供人漫步闲谈、沉思放松。这些行动,为“公园20分钟效应”的释放提供着现实支撑。
有人说,“自然的入口,是生活的出口”。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从此前火起来的草地野餐、公园露营,到“公园20分钟”,无不是通过走近自然、融入自然寻求片刻宁静、进行自我调适的积极探索,也透射着大众对城市建设的期待。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回应一股股亲近大自然的风潮,让城市更绿色、更宜居,或许就是一个抓手。
这正是:久在樊笼里,渴望返自然。公园走一走,精神充充电。
综合央视、《湖南日报》、人民日报评论、我是科学人公众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