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第一凤”——石家河玉团凤。记者彭年 摄 |
一件收藏在国家博物馆近70年的玉凤,首次离开国博赴外地展览。它便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凤”的石家河玉团凤,1955年出土于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由4000年前的石家河先民所刻制。
3月31日,“中华第一凤”亮相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成为正在举办的“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的明星展品,这也意味着玉团凤首次回归荆楚大地,与来自全国的石家河精美玉器实现大团聚。
玉团凤首次外借,石家河玉器大家族团聚
日前,记者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展厅中间,见到“中华第一凤”真身。在一个独立展柜的玻璃罩中,它个头不大,直径约5厘米,镶嵌在一个放大版的透明“团凤”展具中,处在与观众眉眼齐平的高度。在几个方向射来的灯光下,玉团凤材质给人温润、通透的感觉。细看造型,确实是一只蜷起身体的神鸟,圆目、尖、嘴、爪收于腹下,翅膀上的羽毛也刻画了出来。最为奇特的是,这只神鸟首尾相接,构成完美的圆形。命名团凤,正是源于此造型。这件“凤形佩”代表了石家河玉器的最高水平,被称为“中华第一凤”。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告诉记者,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策划“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去年就筹划“借展”国博的玉团凤。国博玉团凤从未外借,湖北省文旅厅积极推动,发去公函,国博答应外借,但手续复杂。玉团凤要从国博展线上撤下,要重新制作展牌,让另外4件玉器正常展出,这也都要花费时间。今年2月1日“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开展两个月后,玉团凤才得以与石家河玉器大家庭团聚,这个大家庭包括来自全国22家文博机构的石家河玉器文物精品,共174件(套)。
记者了解到,这件玉团凤点交前,由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为文物购买保险;文物点交过程中,双方各有两位工作人员确认文物状态;采用专用囊匣、无酸纸和定制外箱包装,并贴封条,全程陆运运送,确保文物安全;到5月下旬展览结束,文物回到国博,全程都采取针对重要文物的严格安保措施。
它的到来,提升了盘龙城“石家河玉文化特展”的高度
“‘中华第一凤’的到来,不仅让石家河玉文化特展实现了圆满,还让这个特展达到了一个高度!”
万琳说,距今4000年前后的石家河遗址最晚阶段,称“后石家河文化”时期,也称“肖家屋脊文化”时期,以玉器最负盛名,其琢玉技艺已臻史前东亚最高水平。而此次石家河玉器展,首次将石家河遗址出土的和在全国各地考古遗址出土的石家河玉器汇聚在一起,有系统、分类别展示,如果代表石家河玉器最高水平的玉团凤没来,无疑会是这次展览的一大缺憾。
此次展览策展人、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展览部研究人员程酩茜也表示,2024年对于石家河遗址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恰是石家河遗址发现70周年,此次“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竭力为石家河遗址和公众奉上一场史无前例的石家河玉器大展。“展览策划及前期开展期间,不少观众反馈,十分期待玉团凤能参展。我们也非常感谢国家博物馆的信任和支持,能够破例让玉团凤‘凤归故里’,实现了广大湖北观众朋友的心愿,也让此次展览成为一场难得的团圆盛宴。”
程酩茜说,楚人崇凤,很可能就是源自于石家河的凤鸟信仰。后世湖北人对于凤鸟有着格外特别的感情,玉团凤也因此成为湖北重要的文化符号。玉团凤也是研究石家河玉文化的重要环节,它是我们认识和发现石家河玉器的关键文物。它的参展完善了我们的展陈体系,为展览增添了色彩,提升了高度。
为何1955年玉团凤在石家河出土后,没有在湖北收藏,而由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前身)收藏?程酩茜介绍,石家河遗址1954年在配合水利工程的考古调查中被发现,1955年在石家河遗址的罗家柏岭出土了一批玉器,其中就有这件玉团凤,它是同批出土的玉人头像、玉蝉、玉龙、玉璜和玉管等40余件玉器中最精美的一件。当年湖北省博物馆刚成立不久,文物保护条件尚有限,恰逢中国历史博物馆在20世纪50年代正筹备中国通史陈列,因此从这批玉器中选出了一部分收藏,包括这件玉团凤。其他玉器目前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此次石家河玉文化特展也展出了一些来自1955年在石家河罗家柏岭发掘的玉器,如玉人头像。
“中华第一凤”,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凤鸟艺术的发展
程酩茜介绍,这只玉团凤精美异常,怎么也不能让人相信,它与粗糙的土陶共存于同期的史前时代。发现它的考古学家张云鹏先生,起初以为它的产生时代可能是商周,他于1956年将玉团凤交与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年代修正为新石器时代,“中华第一凤”的美誉也由此传开。
“玉团凤自去往中国历史博物馆后,一直受到很好的收藏和展示。2023年,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玉器’展改陈开展后,玉团凤也陈列其中。历经近70年,玉团凤首次回到江汉故土,这也是它第一次离开国家博物馆到外地参展!”
比“中华第一凤”时间更早的玉凤也出土有不少,为何独称这件石家河玉团凤为“中华第一凤”?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的蔡青一直从事古玉研究,其博士毕业论文题为《石家河玉器的艺术源流》,她的调查足迹遍及石家河遗址、浙江良渚遗址、安徽凌家滩遗址、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等相关遗址。蔡青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石家河玉凤为最早出现的成熟凤鸟形象,为后世历代凤鸟造型的基本型。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也出土有玉凤,但该玉凤为具象化造型,似自然界中能见到的鹅类水禽。另在河姆渡文化牙雕器、良渚文化玉器上也有原始的凤鸟纹,但只是表现出圆眼、钩喙等局部特点。石家河玉凤有圆眼、钩喙、头披长羽、长尾分叉等造型要素,这些造型特征在后世凤鸟的艺术形象得到了传承。
她说,这件玉凤所体现的艺术价值很高,对凤鸟艺术形象的设计表现出无与伦比的高超水平。其造型为团凤形,轮廓线条婉转优美,整体具有强烈的动感。在工艺上运用局部镂空的手法,增添了器物的灵动性。器物表面饰有勾卷线条,线纹流畅饱满,线面结合,构成优雅的凤形象。
曾参加并领队石家河遗址考古多年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告诉记者,玉凤在红山文化中也有,比石家河遗址玉凤早,但它是具象的,像天鹅,或一只逼真的鸟;石家河玉团凤是抽象了的鸟,形象饱满。尤其神奇的是,它与现代中国人想象描绘出的凤的形象特别接近,与楚文化中的凤也接近,其造型影响了中国后来几千年凤鸟艺术的发展。
方勤说,从工艺上说,它采用了透雕、减地阳刻、圆雕等琢玉技法,可谓巧夺天工,它所体现的高超的琢玉技术远超以往,是石家河玉器的杰出代表。在“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凤鸟在彼时先民的信仰体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为石家河先民“文化共同体”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信仰也不断传承,影响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凤鸟崇拜,成为后来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信仰图腾之一。后世把“凤”和另一个华夏民族的崇拜符号“龙”联系起来,赋予阴阳属性,谓之“龙凤呈祥”。
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宋若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