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武汉晚报

实证!3.5亿年前秦岭是海洋

日期:04-05
字号:
版面:第14版:特稿       上一篇    下一篇

    右图:此次珊瑚化石的发现地点。

    郧西床板珊瑚。

    郧西珊瑚化石细节。

    十堰市郧西县发现的珊瑚化石(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供图)。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开展地质调查。

    巍峨的秦岭在形成山脉前,曾被大片海水所淹没。

    记者2日从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研究团队近日在对湖北省郧西县西北部开展地质调查时,发现了丰富典型的泥盆纪珊瑚化石,为佐证秦岭山脉曾发生海陆变迁事件提供了重要科学实物证据。

    3.5亿年前的郧西县

    就是“远古的大堡礁”

    湖北省古生物化石专委会委员、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赵璧介绍,本次在郧西调查发现的珊瑚化石,主要赋存在泥盆纪中晚期的粉晶、细晶灰岩海相地层中(距今约4.0亿年至3.6亿年)。初步观察鉴定,有弯孔珊瑚、阿莱珊瑚、中华分珊瑚等10余种。其中,既有外观为管状、横板相连的床板珊瑚大类,也有隔壁发育、生物细节丰富的四射珊瑚大类;四射珊瑚中,还可以进一步分出泡沫型和双带型。

    本次调查还发现,郧西泥盆纪珊瑚化石以复体珊瑚类型占主导,珊瑚化石赋存区面积广大,东至三岔河,北至金盆梁,西至湖北关,南至虎头岩,逾300平方千米,在空间上环绕南秦岭重要古地理区——镇安至郧西大梁古生代浅海盆地的东侧,展示出大面积古海洋生物礁建造特点。可以说,郧西县西北部山区在3.5亿年前曾是一片“远古的大堡礁”。

    “郧西大梁地区发现的泥盆纪珊瑚化石,见证了秦岭沧海桑田。”赵璧介绍,珊瑚化石作为海洋生物化石,大量发现于高海拔区,说明巍峨的秦岭在形成山脉前,曾被大片海水所淹没,佐证这里曾是古珊瑚在浅海大规模造礁的重要区域,为学界研究秦岭起源和演化奥秘,及探讨泥盆纪相关重大地球科学问题提供新的材料和线索。

    “郧西县西北部山区在3.5亿年前是一片‘远古的大堡礁’。”赵璧告诉记者,珊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和最著名的海洋造礁生物之一。泥盆纪是地球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距今4.19亿至3.59亿年,也是地史上最重要的珊瑚造礁期。

    发现化石的地点位于郧西大梁

    现在的秦岭原本是汪洋

    本次发现珊瑚化石的地点位于郧西大梁,是秦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东西横亘湖北、陕西两省之间,位于陕西山阳县、商南县与湖北郧西县交界,全长60千米,是两省地理、气候的分界线。

    地质学上,将横亘中国中部的秦岭造山带称为秦岭—大别—苏鲁构造带,西起青海省茶卡盐湖,与昆仑山造山带相接,东到大别山东,被北东向的郯卢大断裂错动至山东半岛,伸向东海。

    秦岭造山带的地质历史从太古代至今,经历了近30亿年的演化。现在的秦岭,原本是一片汪洋,即秦岭洋,也称秦岭微板块。那时,秦岭洋与古地中海链接在一起,是地球上最为辽阔的海洋的一部分。秦岭洋的北部是华北地块,南部是扬子地块,南北两大地块相向而行,挤压碰撞,引起了秦岭微板块地层岩石的扭曲变形,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秦岭造山运动。

    大约4亿年以前,秦岭北部即上升为陆地,3.75亿年前秦岭南部隆起并露出海面,2.3亿年前秦岭整体抬升,1.95亿年前秦岭完全告别了海洋,显露出雄伟的身姿。

    之后,印度次大陆远道而来,伸进了亚欧古大陆地层下部,不断伸展腾挪挤压。于是青藏高原迅猛崛起,并引发秦岭褶皱断裂,出现断层断块,呈现出褶皱-断层架构,并最终构造出大秦岭的大格局大模样。

    地质意义上的造山为岩石急剧变形而大规模隆起形成山脉的过程,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是造山运动的主要标志。

    地质上有确切证据证明的褶皱造山活动有3次、断块造山活动1次,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秦岭。

    1.晋宁期

    中元古晚期到新元古早期(10亿年前),超大陆汇聚,全球形成了一个古老的超级大陆——罗迪尼亚大陆。南华纪(7.5亿年前),罗迪尼亚大陆开始裂解、离散,最终沿商南、丹凤、唐藏一线以南形成原特提斯洋。

    2.加里东期

    中晚泥盆世(3.75亿年前),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沿商丹带汇聚,原特提斯洋(秦岭洋)趋向闭合,北秦岭褶皱造山。

    3.印支—燕山期

    秦岭后碰撞增生造山,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拼合,到中三叠世末(2.45亿年前),海水向西南完全退出秦岭,大秦岭全部浮出海面,呈现出完整的陆地样貌,同时,全球范围盘古大陆(联合古陆)形成。晚侏罗世(1.8亿年前),盘古大陆开始解体,秦岭剥蚀为平原。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1.0亿年—7000万年前),秦岭拆沉均衡隆升。

    中生代以来,秦岭受环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远程效应,造成陆内北东向的隆起带与沉降带。

    4.喜马拉雅期

    晚白垩纪以后到始新世中期(7000-5000万年前),秦岭遭受剥蚀夷平,成为准平原,秦岭北部西峡、山阳、商洛、凤县、两当等地形成白垩系—古近系山间湖盆;秦岭南部安康、汉中等地形成古近系—新近系山间湖盆。

    始新世(5000万年前)受印度洋板块推挤远程效应影响,伴随关中断陷,秦岭山体开始隆升。晚始新世—渐新世中期,秦岭山脉的隆升速度相对缓慢。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基本停止。

    中新世中期至今(1500万年前)秦岭山脉开始重新间歇性隆升,并且在晚中新世开始加速隆起,在秦岭形成了海拨3500米、2900米、2200米三级夷平面。

    1000万年前,秦岭才开始对中国南北有分隔意义。随着秦岭的继续升高,雄伟的秦岭开始形成,逐步成为中国地质、地理、气候、生态、人文等分界线。

    总结来说,一是印支—燕山期的主造山运动,褶皱隆起造山,造就地质意义上的秦岭造山带。二是喜山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断块式升降,是地貌上宏伟壮观的秦岭山体形成的重要因素。 

    综合新华社、《光明日报》、《华商报》、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官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