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武汉晚报

近7年来中青年遗嘱数量增长24倍

日期:04-04
字号:
版面:第16版:时事·焦点       上一篇    下一篇

    3月21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遗嘱年轻化趋势明显,中青年立遗嘱数量7年增长24倍。未婚者立遗嘱数量持续上涨,女性占比近70%。

    对老年群体而言,遗嘱服务是他们安享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数据显示,房产归属最受老年人关注,记者发现,不少重组家庭的老人非常重视订立遗嘱。

    未婚群体、重组家庭、空巢老人、特殊群体……不同群体对于遗嘱的理解不一,作出的选择多样,遗嘱折射出社会观念的种种变迁。

    ………… 数据 …………

    中青年订立遗嘱数量激增

    白皮书对比历年所统计的遗嘱人平均年龄,发现订立遗嘱的人群平均年龄持续下降。根据今年公布的白皮书数据显示,遗嘱人平均年龄已经从2013年所统计的77.43岁降低至2023年所统计的67.82岁,遗嘱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

    与此同时,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中青年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遗嘱正在被更多年轻群体所接纳。

    2017年在中华遗嘱库进行遗嘱咨询的中青年人数量为931人,而到了2023年,咨询量就已达到17101人,上涨了17.3倍。同样,2017年在中华遗嘱库进行遗嘱保管的中青年人数量为279人,在2023年这一数量达到了7124人,上涨了24.5倍。

    遗嘱人户均资产达744万元

    白皮书数据显示,近三年来,立遗嘱人的户均资产量呈明显增长态势。已由2021年的626.5万元,上涨到2023年的744.1万元,涨幅比例高达18.8%。

    与此同时,遗嘱中的财产类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根据白皮书数据显示,6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的主要财产类型包括了不动产、银行存款、公司股权、证券基金、理财合同以及名贵收藏品等。其中不动产为主要财产类型,2023年占比高达99.78%,其次是银行存款,占比15.82%。

    而在中青年群体中,主要财产类型为:不动产、银行存款、公司股权、理财合同、证券基金、保险单、车辆等。根据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不动产在中青年人群遗嘱登记财产类型占比97.14%,其次也是银行存款,占比35.54%。

    近七成未婚立遗嘱人是女性

    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遗嘱咨询数量达478850人次,遗嘱登记保管数量达311868份,百姓对订立遗嘱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当前,受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影响,越来越多人的婚姻观念发生转变。婚姻,已经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未婚、不婚族逐渐增多。

    据白皮书统计,从2017年开始,每年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遗嘱的未婚、不婚人群呈显著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有2077名未婚、不婚人群在中华遗嘱库登记并保管遗嘱。其中,女性订立遗嘱比例达到69.86%,而男性占比仅为30.14%。

    虚拟财产成遗嘱中重要资产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普及发展,虚拟财产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订立遗嘱时,将虚拟财产纳入其中并进行合理分配,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白皮书统计,从2017年至2023年,中华遗嘱库一共收到488份涉及虚拟财产的遗嘱。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数量最多,分别达到了162份、147份、129份,占到总数89%以上。

    微信账号、QQ、支付宝、游戏账号、多样化的虚拟货币等已经成了立遗嘱人群的重要资产。对于虚拟财产如何保护,已成为关注度极高的问题。

    特殊人士遗嘱服务更需关注

    自2013年中华遗嘱库成立以来,收到了大量盲人、视力听力有障碍者、文盲等特殊人群订立遗嘱的诉求。由于这类人群无法适用正常的遗嘱订立流程,通常他们的遗嘱无法办理。2020年,中华遗嘱库创新推出了“盲文遗嘱”“文盲遗嘱”“录音录像遗嘱”等服务流程,满足了特殊人群的遗嘱需求。

    根据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共有497名特殊人士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其中,378人属于识字不多、无法阅读者,61人存在视力听力有障碍,58人属于行动不便者。他们通过中华遗嘱库为其设计的专属遗嘱订立流程,均实现了自己立遗嘱的愿望。

    ………… 案例 …………

    30岁以下年轻人:遗赠倾向父母,少部分将财产给配偶

    当遗嘱人成家后,选择子女或配偶继承的比例会逐渐递增。但30岁以下的立遗嘱人群,大多处于未婚状态,或者正处于组建新家庭阶段,所以更偏向于由父母继承财产。这部分人群中,有77.39%的人选择订立遗嘱把财产给父母,但也有9.28%的人选择立遗嘱将财产给配偶。29岁的李先生就是之一。

    “我是一个极度厌恶风险的人,我出生在一个大家庭,有很多兄弟姐妹。父母对我的控制欲很强,妻子很内向,我想通过立遗嘱的方式给她一个保障。”29岁的李先生向记者表示,他订立遗嘱最直接的动因,是目睹一位猝然离世的同龄好友由于没有订立遗嘱引发了家庭财产纠纷。

    “我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健康的,但我们谁也无法确定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我订立遗嘱,就是希望给关心我的人留下保障。”李先生表示,目前他和妻子还没有子女,若他日有了孩子,他会视实际情况更改遗嘱内容。订立这个遗嘱,李先生并未告诉任何人,也没有倾听任何人的意见,包括他的妻子。“完全是我自主做的决定。我是要避免一些纷争,避免我身故后出现一些我不愿见到的状况。”李先生说,自己比较看重的是相关机构的遗产管理人服务,一旦身故,遗产管理人会帮助完成后面的分配事项。

    重组家庭老人:提前申办遗嘱公证,防后继纠纷

    离婚后重组的家庭由于成员关系比较微妙,对订立遗嘱的重视程度颇深。记者采访了两个案例,提前申办遗嘱公证,可防后继纠纷。

    顾老先生年届九十,深感时日无多,去年通过中华遗嘱库订立了公益遗嘱,将房产及财产留给其子顾先生,并着手在不动产中心办理过户手续。过户尚未完成,顾老先生便不幸离世。然而,正当顾先生办理继承手续时,却意外发现顾老先生还有与他前妻生育的3个子女,这3个子女也主张继承顾老先生的遗产,导致遗产继承陷入困局。“我们完全不认识这3个人,也不知道爸爸以前还有一段婚姻。”顾老先生的儿媳孙女士说。

    所幸,由于顾老先生在去世前订立了遗嘱,让原先的遗产纷争有了定论,“我们已凭借这份遗嘱来到房管局主张继承爸爸的房产,目前已经在走相关程序了”。

    黄先生经历了两次婚姻,与前妻育有一子,现任妻子也是再婚,前段婚姻育有一女。虽然他们重组家庭后并无再育子女,但都将对方的孩子视为己出。“我和现在的太太生活很美满,不想以后和前妻发生什么纠纷,要通过遗嘱的安排,为现任太太和两个孩子都做好保障。”他说。

    空巢老人:签下“安心都护”协议,安排生活难题

    订立遗嘱外,空巢老人该如何应对晚年的监护困境,也是不少人关心的话题。

    王女士(化名)的女儿小芳在完成大学学业后,选择远赴国外工作,并最终在国外安家落户。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王女士对于自己的养老生活愈发感到忧虑。母女二人相隔万里,见面的机会极为稀少,加上丈夫中风残疾,这让她在面临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感到无助。王女士尤其担心,自己在生病住院需要有人签署文件,或是遇到生活难题时将独木难支。

    后来,她不仅订立了遗嘱,还与亲戚签订协议,预先指定将来在失能情况下负责照管其生活、医疗救治、财产管理、维权诉讼以及死亡丧葬等事宜。这位亲戚对王女士的担忧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并愿意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最终,在中华遗嘱库的主持下,王女士与这位亲戚签订了一份详尽的“安心都护”协议,明确规定了紧急情况下亲戚可以代为处理的各项事务及其方式。

    有了这份协议作为保障,王女士终于能够放下心中的重担。她知道,即使女儿不在身边,有了亲戚们的支持和照顾,自己的晚年生活将不再孤单无助。同时,这也让远在国外的女儿小芳能够更加安心地工作和生活,不再为母亲的养老问题而分心。

    综合央视、《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