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年被救的小女孩杨思佳缅怀刘晓松。 通讯员陈晓军 摄 |
 |
△晓松队队旗飘扬在南海上。 |
 |
“衡阳抢险英雄群体”塑像,刘晓松位于正中。 记者刘睿彻 摄 |
3日,清明时节,春风和煦,海军工程大学校园内,“衡阳抢险英雄群体”塑像前,慷慨激昂的歌声响起,身着藏青色海军服的“晓松队”队员将深切的思念和缅怀送给战友刘晓松。
晓松离去25年,这首由“晓松队”队员们集体创作的《晓松队队歌》年年唱起。“好像他一直在我们身边,从未走远。”“晓松队”现任教导员彭铮告诉记者。
刘晓松牺牲后,他当年所在的动力工程学院学员队被命名为“晓松队”,晓松队连续25年开展“争做刘晓松式学员”活动,刘晓松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精神被一代代学员传承。
“他一直在救人,没时间管自己”
被救的女孩想为他拍一部电影
雕塑呈现了3位抢险救人的海军战士,刘晓松位于正中,脚踏着铁轨枕木,努力地向上跃起,一双有力的手臂紧紧抱着救出的小女孩,目光炯炯,神情坚毅。
时间回到1999年7月9日,13名海军工程大学学员前往南海舰队报到途中,列车在湖南衡阳附近衡山脚下突然脱轨,前12节车厢颠覆。在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遭遇巨大危险的紧要关头,13名学员以军人的高度责任感,抢救、安顿轻重伤员近百名,转移乘客200多人。
刘晓松在头部受重伤情况下,先后救出、转移群众40多人,终因疲劳过度、失血过多英勇牺牲,生命定格在永远的21岁。事后,海军追授刘晓松“舍己救人的军校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共青团中央授予海军工程大学“衡阳抢险英雄群体”全国新长征突击队标兵。
雕塑中的小女孩是武汉四年级小学生杨思佳,当年只有9岁,如今她在湖北一家影业公司从事管理工作。
3日,是杨思佳成年后第五次来海工大校园缅怀刘晓松,每一次缅怀,对杨思佳而言都是一次心灵的升华。少年时,家人也多次带她来这里。
去年第四次进入海工大时,她和“晓松队”联系上。得知晓松的精神持续传承,杨思佳很欣慰。她提议,今后两家单位开展学习刘晓松的共建活动。
在那个漆黑的夜晚,杨思佳从撕裂的列车破口掉出去,四周一片漆黑,她看不到妈妈,一直惊恐地哭泣。她永远记得,那位大哥哥抱起她说:“小妹妹,不要怕,我带你去找妈妈,我是解放军。”
妈妈接到她,发现小思佳浑身是血,却找不到伤口,才明白是那位大哥哥身上的血。几天后回到武汉,她们得知,那位大哥哥叫刘晓松,为救人牺牲了。她和妈妈止不住地流泪,“救命之恩,永生难忘”。
“他在救我时,前额就有伤,不停地出血,后来昏倒又重伤了脑后部,如果能及时包扎伤口,就不会有生命危险。可是他一直在救人,没有时间管自己。”杨思佳痛惜不已。
灾难发生的当晚,刘晓松一次一次爬进车厢,先后救出40多位乘客。刘晓松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杨思佳,她在高考时报考了导演系,她想成为摄像机后面的人,“把这些救人的故事传播得更远更广”。
从上班第一天起,杨思佳就有为刘晓松拍一部电影的想法,不过还需要很多准备,“我会把这件事当成人生中必须做的事认真对待”。
灾难发生前,刘晓松的列车铺位在杨思佳对面。“他翻看着《唱歌的艺术》这本书,不时和我们聊几句,热情开朗的样子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
3日,杨思佳和“晓松队”队员一道,将绽放的菊花敬献于刘晓松的塑像下,鞠躬、默哀,“谢谢您,您一直在我心里”。
寝室床铺为他留了25年
一声刘晓松,他们一起喊“到”
“刘晓松——”“到!”
2日晚间,海军工程大学动力工程学院219寝室集合点名,一声“刘晓松”,3名战士齐齐答“到”。
寝室大门上写着“晓松班”3个大字,4名海军战士的照片和姓名贴在门上,刘晓松照片排在最后,他的白色海军服色彩已有些泛黄,面容依然和其他3位战士一样年轻。
寝室内保留着刘晓松的一张床铺及配套的内务柜、书桌,床铺上的军被叠成标准的“豆腐块”,四角分明。书桌整洁,其间摆放着刘晓松的毕业纪念册,同学们满满的祝福语历历在目,祝福留言大部分写于1999年6月28日到6月29日,那是刘晓松牺牲前的10多天。
祝福留言让人不禁感慨,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绝非偶然!同学们这样写道:“你出色的能力和高尚的人格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多才多艺,傲骨长存,我记得你的那首歌——《风雨无阻》。你会勇往直前!”
“晓松队”里设有“晓松班”,学员入校第一堂课,就是学习刘晓松舍己救人的事迹,队里优秀的学员才能进入“晓松班”,学员们以先进入“晓松班”为荣。
3日,缅怀现场,第二十一任“晓松班”班长箫连涛作为代表发言:“晓松的精神永远镌刻在我们的骨子里,25年后的今天,我们即将毕业,奔赴祖国的万里海疆。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相信我们也能像刘晓松一样,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秀的毕业答卷。”
在“晓松队”的4年生活中,箫连涛一直以刘晓松为榜样。担任“晓松班”班长期间,他每天早晨整理刘晓松的床铺,每周擦拭刘晓松烈士雕像。目前,箫连涛保送读研,还荣立了三等功,“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勇争先”。
海军工程大学教员官东,曾于2019年—2021年任“晓松队”队长。在刘晓松英勇救人牺牲16年后,2015年,他在“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不顾生命危险将自己的潜水装备让给了被困群众,第一时间从倒扣的船体里先后救出两人。
“刘晓松是我心目中的真心英雄。”官东说,“他舍己救人的精神根植在海军工程大学官兵心中,在危险面前,在灾难面前,我们都会像他那样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他牺牲在去南海的路上
“晓松队”带着“他”一起去南海
3日,动力工程学院“晓松队”荣誉室里,6个盛满海水的玻璃瓶安放在刘晓松事迹展下,格外引人注目,这些海水分别来自南海、南太平洋、东海等海域。“大洋取水是海军特有的文化表达,战友们将出海途中不同海域的海水带回,用这样的方式致敬刘晓松。”彭铮说。
刘晓松牺牲在前往南海的路上,去年底,“晓松队”毕业学员90余人首次成建制参加远海实习访问任务。启航前,他们特意带上了“晓松队”的队旗。舰船途经南海,队旗猎猎迎风,晓松队学员手执队旗,齐声诵读刘晓松在前往南海报到前写的《决心书》:“立志献身海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彭铮是参加这次任务的“晓松队”成员之一,“我们带着晓松去远航,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他的遗愿。我们将继承他的遗志,继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从深蓝走向深蓝!”
一届届“晓松队”学员在晓松精神的感召下,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晓松队”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军院校先进学员队、海军舰连标兵单位、海军先进共青团组织等荣誉。
2003级“晓松队”学员石磊,暑期在家乡河北行唐勇救落水群众不留名,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当地政府多方寻找后,专门给学校写来感谢信,称其为当代“活雷锋”。
2014级“晓松队”学员周义朋,在土耳其第18届国际航海技能竞赛上,勇夺200米混合泳比赛首金,又拿下接力和救生项目两块银牌。去年,周义朋完成硕博连读,毕业奔赴祖国国防重要岗位。
刘晓松牺牲后,教员们含泪找出他《军人思想品德》课试卷,看到了这样一道答题。问:“长时间默默无闻的一名普通战士突然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最重要的原因为什么?”答:“因为他在人民需要时做了应该做的事。”
20多年来,在《晓松队队歌》的歌声里,在刘晓松烈士雕像旁,在一届届“晓松队”学员的行动中,“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精神的力量,如细雨一般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田,历久弥新,赓续流传……
记者刘睿彻 通讯员侯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