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过两个小时的忙碌,青团制作完成。 |
 |
学员们把煮好的艾蒿揉成团准备榨汁。 |
 |
学员们分工协作,制作甜口和咸口两种青团馅料。 记者杨帆 摄 |
武汉晚报讯(记者杨帆 通讯员罗思施)4月1日下午,在春日细雨中,一群老年人在专业面点老师的指导下,正忙碌地制作青团。他们精心挑选新鲜的艾蒿,一片片洗净后,艾蒿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清明将至,市老年大学香江校区中西面点班开始教老年学员们制作青团,学员们在面点老师的指导下制作馅料、榨汁和面,都想把自己亲手做的青团给家人尝一尝。
这次制作青团的艾蒿是学员在田里采回来的。57岁的汪拥军告诉记者:“这些艾蒿都是我在黄陂田里新鲜采回来的,用这个熬出来的青汁揉进面团,味道别提多正了。”学员们准备好艾蒿叶、糯米粉、豆沙、桂花、芝麻、肉松等食材后,老师开始一边演示青团制作过程,一边讲解注意事项。
学员们分工协作,他们熟练地将艾叶捣碎,挤出翠绿的汁液,与糯米粉混合在一起,揉成一个个光滑的面团。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但老人们做得得心应手,仿佛多年的生活经验已经融入了他们的骨子里。
然后开始包馅。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豆沙、芝麻、桂花等馅料包入面团中,封口处捏得严严实实,生怕馅料漏出来。“如果你想吃咸口的,我们还有肉松咸蛋黄馅料的,那个蒸出来也特别香。”一位老年学员说道。
最后,学员们将包好的青团放入蒸锅中,用文火慢慢蒸熟。随着时间的推移,蒸锅中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青团终于出锅了,学员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整个制作过程,老人们虽然忙碌但乐在其中,他们享受着制作青团的乐趣,也享受着彼此之间的陪伴和交流。学员们说,这些青团不仅是一份美食,更是一份情感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学会了还可以回家做给家人吃。
周莉是老年大学中西面点班的班长,来这里学习了两年,现在会做30多种中西面点,“油条、面窝、欢喜坨这种中式的,甜甜圈、蛋挞、提拉米苏这种西式的,我现在都能得心应手地做出来,现在给伢们做早餐半个月都不重样。”据了解,我市现在只有市老年大学香江校区有烹饪班,中式炒菜一个学期可以学会15个荤菜15个素菜,学一个学期就能成为大厨。中西面点班一个学期可以学会16种中西面点。市老年大学工作人员介绍,这两门学科目前是学校热门课程榜的头几名,现在一共7个班还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