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课时,李虹葭认真示范发音,并纠正孩子发音的嘴型。 |
 |
李虹葭把上课的视频发上网。 |
“小拔兔,拔、又拔,两、只、耳朵、竖起来!”一句简单的儿歌,5岁女孩冉冉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还念得有些磕磕绊绊。而坐在她对面的“90后”听障特教康复老师李虹葭,听完儿歌后却双眼放光,露出惊喜的笑容,给出热情洋溢的夸赞:“非常棒!我的宝贝,你太棒了!”两人击掌庆祝,冉冉开心地笑起来。
这是今年3月13日,武汉市江夏区纸坊街道小葵花康复中心的一堂语言康复课。冉冉因为先天极重度听力障碍,植入人工耳蜗后才听清声音,同时由于耳蜗畸形,冉冉听懂声音和学习说话的难度比其他听障儿童更大。去年11月,冉冉从广东来到武汉接受康复训练,从不会说话到发出声音,再到现在能够简单交流,康复进度喜人。听到孩子喊出迟来的“妈妈”,孩子母亲潸然落泪。
“教会孩子说话,改变的不仅是孩子的人生,也改变了整个家庭。每当此时,我都深刻感受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多么有意义。”李虹葭说。到今年,她扎根特殊教育行业已有15年,教会了600个像冉冉这样的听障儿童学会说话,回归社会。
不顾父母反对转行当特教老师
李虹葭的父亲从事建筑行业,一直希望女承父业。可大学考入建筑专业的李虹葭,却在大一时决心转行,加入特殊教育行业。
李虹葭从小就充满爱心,特别喜欢小动物。在应聘到小葵花康复中心当志愿者期间,她给孩子们喂饭、梳头发,陪他们复习功课,自己掏钱给他们买玩具和衣服,和孩子们的感情越来越深。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一字一句学会说话,她在为孩子们高兴的同时,也萌发了紧迫感:想留下来,帮助更多孩子学会说话,帮他们更快地学会说话。因为,1—3岁是孩子的语言敏感前期,2—6岁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好。
李虹葭的职业选择没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可李虹葭舍不得孩子们,她在学校旁边租了个房,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早晨8时上课,中午留半小时吃饭,晚上7时才下班,她每天要给22个孩子上课,几乎没有自己的个人时间。
男孩乐乐双耳重度听力受损,4岁多被送来康复中心学习。刚开始,他听不懂老师指令,不配合上课,还常在教室里捣乱。李虹葭就带乐乐到家里玩,一起吃零食、玩玩具,培养感情。2014年10月,乐乐5岁了,李虹葭买来蛋糕,和康复中心的老师、孩子一起,给他过了个热闹的生日。渐渐地,乐乐越来越听老师的话,学习起来格外认真,还交到不少朋友。
因为干预及时,乐乐很快学会了说话,“毕业”回到普教学校,但他和李虹葭仍是好朋友。有时乐乐和妈妈吵架了,还会找李虹葭倾诉烦恼,请她“主持公道”。今年春节,他还特意借妈妈的手机给李老师拜年。
孩子们的进步给李虹葭带来欢乐,成为她坚持的动力,也换来父母观念的转变。看到越来越多像乐乐一样的听障儿童在女儿的帮助下学会说话,李爸爸逐渐理解了李虹葭的执着和坚持。现在,李爸爸经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为女儿鼓劲、加油。
15年教会600个孩子喊妈妈
3月18日,李虹葭在康复中心二楼上课。她拿着两个厨房和卧室的模型,教冉冉分辨两处不同场景,学习这些家具的名称。
“床,在卧室里,可以睡觉,睡觉时我们要干什么?盖被子!”
“锅,锅铲,在厨房里,可以做饭!”
通过将家具名称、房间场景、日常用途联系起来,李虹葭耐心地引导冉冉发声,同时将词语与生活物品对应起来,加深记忆。遇到孩子发音不准的时候,她还会让冉冉将小手放在自己咽喉和脸颊部位,感受喉位和口腔形状。而每次冉冉努力尝试发出声说出词语后,李虹葭就对她点赞,用甜甜的娃娃音夸奖她的进步。
从业15年,李虹葭身上留下鲜明的职业烙印,她的表情、肢体动作、说话语气都略显夸张。只要孩子勇敢开口,就能得到她的大声表扬和热情拥抱。她解释,孩子们因为听力受损,惯于根据表情和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意图,对情绪的变化也很敏感。因此,更生动、更有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能帮助孩子们尽快理解老师的善意和表扬,让他们学得开心、有信心。
楼下,数位家长带着孩子等候上课。他们中有不少人是在病友群里看到推荐,慕名从外地赶来武汉找李虹葭做康复的。“我们过来考察过3次,才决心转到这里来康复。”一位爸爸说。
即使植入人工耳蜗和佩戴了助听器,孩子们也只是能听到声音,听懂声音和学习语言依然难度很大,需要老师帮助他们去察觉声音、理解声音,再学会分辨不同声音,最后将声音和事物联系起来。同时,在这里接受康复训练的孩子,年龄段集中在2—8岁,理解能力不足、自控能力不强,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有专业的教学技巧、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多年经验积累,李虹葭摸索出独门教学技巧。现在,只要听孩子发声,李虹葭就能大致推断出干扰因素在哪,是舌尖没有力量、还是气息不对,快速纠正。日常教学中,她会带着孩子们乘坐公交车,去水果店买东西,甚至到大学里摆摊卖货,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习发声,克服与人交流的羞涩。单纯听力受损的孩子,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后,一般经过8至10个月的康复训练,就能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基本满足日常交流。
从业15年,李虹葭数了数,已经教会约600个孩子学会喊妈妈,最小的孩子来学习时仅有1岁半。
开“网课”培训听障儿童家长
李虹葭的教室里贴着满满一面墙的合影,主角都是近几年从这里毕业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带来鲜花和锦旗,在照片上笑得格外开心。
李虹葭说,教会孩子学说话,为整个家庭送去希望,这是特教康复工作的更深层意义。
李虹葭的教室里架着一台手机,她不定期将上课的视频上传到短视频平台,让网友们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增强听障儿童家长的康复信心;同时也向听障儿童家庭传播康复技巧。这个“网络课堂”她已经坚持了6年,现在全网粉丝近90万人,最高峰时曾突破百万人。
这事缘起于2018年。一位学生家长将自己孩子上课的视频发到网上,引来诸多网友围观,不少听障儿童家长留言说,教孩子学说话时遇到阻碍,却无处求教。受此启发,李虹葭开通个人账号,介绍教学经验,为家长答疑解惑,结果连续数日回复消息至凌晨2时。付出有回应,这几年,不少人给李虹葭留言汇报成绩:“老师,看了你的视频,我教会了孩子喊妈妈。”
通过网络,李虹葭还收获了志同道合的搭档。她的助教老师彭璐,大学读康复治疗专业时就成为她的粉丝,并决心从事儿童康复工作,要像李老师那样用专业和爱心引导听障儿童走出无声世界。去年夏天,彭璐毕业后应聘到小葵花康复中心工作,发现竟和偶像是同事,惊喜不已。“李老师不仅教学专业,还特别会与家长沟通,我准备多当几年助教,好好跟她学习。”彭璐对记者说。
通过网络的力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听障儿童群体,知道在特教老师的帮助下,他们是可以学会说话、融入正常社会的;也会有更多人像彭璐一样,踏入特殊教育行列,去用爱温暖、引领这些孩子们。李虹葭说:“我爱孩子,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们,也希望有更多人的关注和加入,一起成为光、散发光。”
对话
“也曾躲在被窝里哭,是听障孩子们让我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记者:你把笑容和热情展现给学生和家长。面对自己的压力和负性情绪,又是怎样化解呢?
李虹葭:十多年前,我也曾经因为“教不会”、有的学生太调皮,躲在被窝里哭过鼻子,压力太大,非常沮丧。我还曾经在休息的时候,坐火车“逃”到另一个城市,在陌生的地方坐着发呆。发泄完了,擦干眼泪,想想怎样解决眼前的困难,继续投入工作中。
随着年龄和工作经历的增加,现在情绪相对稳定了。我日常会练习拳击、学跳爵士舞,通过运动来缓解压力,释放情绪。
记者:有没有想过要放弃?
李虹葭:最崩溃的时候,也觉得快要扛不下去,但是从来没有舍得放弃,它带给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
在孩子们身上,我感受到很多爱,也更深入理解爱,是他们让我成为现在的自己,也是更好的自己。这种获得感令我非常满足。不可能放弃特教行业,今后也不会放弃。
记者:从教15年,有没有什么遗憾的事情?
李虹葭:如果说实在还有遗憾的话,那就是对家人的愧疚。在为自己的热爱奋斗的同时,我却没有以同样的爱去回报父母。以前,父母在老家荆门,我每年只能回家探望一两次,忙起来甚至只回去过个春节,很少陪伴父母。前几年,爸爸心脏病加重,我突然意识到对家人的陪伴太少,努力说服他们住到我这边来,在工作之余可以陪伴和照顾父母,尽量弥补这方面遗憾。
记者: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什么规划?
李虹葭:今后,我想一方面做好自己的工作,帮助更多的孩子学会说话;另一方面,坚持通过网络平台吸引更多人来关注特殊教育,一起加入我们的行列,让更多孩子受惠。
文/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杨宏斌 图/记者胡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