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武汉晚报

马面裙,你为什么这样火?

日期:03-26
字号:
版面:第14版:特稿       上一篇    下一篇

    某汉服品牌“舞法天女”马面裙。

    穿着汉服的游客与模特拍照。

    秦牧之与夫人穿着汉服领结婚证。

    今年春节,被喻为“新年战袍”的马面裙再次让汉服“出圈”,由此带起了新一轮的传统服饰热潮。山东菏泽曹县随之再次走红,“过年曹县马面裙卖了3个多亿仍供不应求”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据2023年天猫“双11”销售数据显示,淘宝卖出了超73万条马面裙,能铺满105个足球场。今年1月以来,马面裙等汉服品类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已超300%。

    穿着汉服在古色古香的景点拍照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旅游打卡公式。此外,汉服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还催生了汉服的租赁、写真拍摄等周边产业,以及汉服妆造师、发饰手工艺人等新职业。

    更多人与汉服结下情缘

    曹县人魏平安有自己的工厂,他生产的马面裙因为添加了龙的图案,被年轻人称为“龙年新春拜年服”,纷纷下单。魏平安介绍,今年春节期间,很多卖家不停地催货,我们工厂的缝纫机都“踩冒烟”了。

    魏平安出品的两款龙纹马面裙都成了爆款,给他带来了200多万元的收益。直到腊月二十八,他才有空计算一下一年的营收情况,而结果让他欣喜不已——营业额突破了千万元。魏平安表示,热度真的特别高,特别是旅游旺季的时候,大家出去玩都喜欢穿马面裙。

    不仅是魏平安一家,整个曹县的汉服厂家也几乎都开足马力。数据统计,2023年,曹县汉服抢占了全国40%的市场份额。龙年春节期间,曹县以马面裙为主的汉服销售额超过了3亿元。

    在广州市黄埔区的云埔四路上,每到早晚通勤时间,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身穿汉服、手提公文包的身影,她就是汉服爱好者夏思琦。

    夏思琦出门前半个小时,先要用簪子把头发束起来,从十多件唐、宋、明等不同朝代及形制的上装中选出今日最佳,衬上最为搭配的马面裙,最后穿上登云履或翘头履。她说最慢的是做发型,最快的是挑选马面裙,只要花纹、图案好看就能穿出精致感,她只买了5条马面裙,已经足够每天轮着换。

    像夏思琦这样的中国传统服饰爱好者不在少数。北京的资深汉服爱好者秦牧之与妻子相识于“同袍群”组织的一场线下活动,群友们互称“同袍”,取名自《诗经·秦风》中“与子同袍”一句。汉服贯穿于他和妻子相知、互生情愫再到终成眷属的全过程,夫妻俩购买的汉、唐、明三种形制的汉服超过50件。

    去年11月,他们穿着马面裙领了结婚证。“领证那天,她穿的是白色明制女款龙纹马面裙,我穿的是明制白色龙纹曳撒。”据他回忆,当时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向他确认是否穿着汉服拍照。他点点头:“我和夫人因汉服而相识,从此结下一辈子的情缘。”

    马面裙让汉服再“出圈”

    马面裙的侧边有褶子,前后里外共四个裙门,形似古城墙中防御建筑“马面”的裙裾,在登上殿堂的同时又放低身段,从明星衣橱单品成为百姓人家的拜年服。

    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看,马面裙的基本形制最早可追溯至宋辽时期的女子裙裾。目前较为常见的马面裙形制始于明代,延续至民国,纹饰多为祥云、鸾凤等吉祥图案。

    “我最早关注到马面裙,是2022年的迪奥抄袭事件,那时同袍们在群里议论纷纷。”尽管迪奥在官方宣传中称款式为“标志性品牌廓形”,但秦牧之认为,必须对马面裙元素的借鉴与原创加以严格区分,保护中华传统文化。舆论发酵后,不少汉服博主和汉服爱好者自发科普马面裙知识、搭配方案,通过具体行动唤起当下人对传统服饰乃至传统文化的关注。

    而最能直观感受到马面裙“爆红”的,大抵是各大汉服商家。从2023年12月开始,位于广州番禺的汉服品牌“织造司”展示空间内机杼声不绝,长桌上堆满待裁剪的丝绸面料和各色初样图纸,从裙头系带到裙尾缀饰,在设计师们的巧手下,一件件融合现代潮流元素的马面裙在这里诞生。

    “我们设计的第一款马面裙叫‘舞法天女’,原型是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女神。”“织造司”创始人之一谢凌龙告诉记者,该款汉服在2020年6月上架后,曾有不少声音质疑在马面裙上绘制人像的做法,但月销量超过5万条的数据给了他信心。今年1月,该品牌的线上成交订单数较早期翻了8倍,超过40万笔。

    谢凌龙认为,马面裙火爆并非突然,而是厚积薄发。“在地铁或者办公室场景里,一个女孩子如果能够以日常穿着搭配马面裙出现,用户对汉服这类传统服饰的接受度就会越来越高”。在他看来,让大众从接触到理解、爱上汉服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把自己的创业经历比喻为种树,“现在大家已经关注到这株幼苗,它正在茁壮成长”。

    物美、价廉,关键还百搭

    马面裙如此之火,和它的物美价廉有关。

    和人们对汉服持有的精美、昂贵、复古等刻板印象不同,如今市面上流通的马面裙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这得益于产业上下游的打通以及制作工艺的提升。在被业界称为“汉服产业第一城”的广州,珠三角服装供应链为汉服市场的开拓奠定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广州现存154家汉服相关企业。

    为了改革供应链,谢凌龙及其团队亲自实践,研发出复原云锦织造工艺的提花机。记者了解到,传统纺织机需要人工调整丝线,每位织工每天只能织2—3厘米。而使用经过改良的提花机,从织布算起,仅需4小时即可做出一条仿点翠工艺的马面裙。高周转、高产能、批量采购的模式把马面裙的价格狠狠地“拉”了下来。

    除了价格因素,秦牧之认为,马面裙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看起来和女性穿的百褶裙比较像,可以和日常服饰进行搭配,穿着不会太夸张。“在汉服圈,明制汉服一直是最受欢迎的。首先是因为明代距离当代相对接近,有更多文物形制可作参考;其次则因为明制马面裙‘能穿得出去’,属于最能搭配其他汉服上衣的下装之一。”

    “什么是汉服?”任教于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学院的陈一然经常问学生们这个问题。“汉服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现在对于汉服的含义更多指明代之前(包括明代)汉民族穿的服装。”她告诉记者,不同朝代的汉服均有与之相对应的形制,“形制”原指物件的形状或款式,背后含有典章制度的意蕴,与我国古代社会中通过服装穿戴进行社会管理的“衣冠之治”相对应。

    汉服一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吸纳新的服饰文化元素,但它在汉代形成的核心特点始终得以保留,比如交领右衽、宽袍大袖、丝麻质料等。而据记者了解,当今的汉服走向广义化、民间化,但行业内仍以是否遵循形制作为区分“汉服”与“汉元素服装”“国风服装”的普遍标准。

    “汉服文化不仅在于‘服’,一针一线里蕴藏着最朴素的思想,如仙裙寓意着仙境和神秘,襦裙则代表了民间的质朴和率真,此外还融入了诗词、手工艺、茶道等传统元素。”陈一然发现,越来越多的汉服爱好者以服饰为起点,学习书法、绘画、剪纸等传统技艺,试图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与传统文化的连接。

    如今,马面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让传统服装重回大众视野的目标,但陈一然认为距离达到终极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马面裙之前,就有飞机袖、披帛、诃子裙等等,之后又会轮到哪种汉服?关键是让大众对传统服饰的热爱转化成更多就业岗位,扩大产业规模。同时培养龙头企业,鼓励原创设计和商标注册,让‘走红’变成‘长红’。”

    综合央视财经、《羊城晚报》、《新快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