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邻里小道“变脸”缓解居民停车难
日期:03-26
 |
停车容量翻倍,“邻里小道”停车有序。 |
 |
新增电子道闸,车辆出入更智能。 见习记者陈星雨 摄 |
打破社区内外的服务“壁垒”,江汉区北湖街道建设社区,小区邻里小道与周边社区一起被纳入“物业城市”服务平台,综合治理后成功“变脸”,停车容量翻倍,500多米可停下120辆车,缓解周边居民停车难。
这条邻里小道位于杂技厅背面,黄孝河北路南面,东西走向。
它由6个小区——黄孝北路小区和华银城小区、银行宿舍2个小区、牛奶公司宿舍、新华小区等围合而成,是多个小区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
20日下午4时许,记者在这里看到,小道有5米多宽,南面形成临时停车区域,几十台车辆齐整地斜停,仍有不少空位;道路北面,留出2米多的行车距离。
黄孝北路小区业主蔡女士恰巧归家停车,她还记得,这条小道原来“特别考验车技”:2米宽的花坛、数十厘米的铁制防盗窗,通行宽度不到3米。一到下午和晚上,紧贴花坛,纵向停满了小车。此时再有车经过,只得“毫米级”险险擦过,“防盗窗都是‘吃’过油漆的”。
2023年6月上旬,黄孝北路小区一居民突发疾病,拨打120急救电话。结果通道狭窄,救护车无法开到居民单元楼下,医护人员只能带着担架下车,徒步接人。
6月到7月,建设社区召开两次居民听证会,39个单元的居民代表达成共识:小道的日常清理维护势在必行。
北湖街道联合多部门,将小道和周边小区“打包”,统一委托给一个综合服务平台——江汉城市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汉城资”)。
2023年8月底,“江汉城资老旧小区物业服务中心”在北湖街道揭牌,推行“物业城市”治理模式,“街区一体化”管理,全域智能服务,推动老旧小区长效治理。
12辆“僵尸车”一个一个被拖出,院墙边的大花坛消失不见。3个电子道闸就位,临停车辆进入需拍照报备,物业管家在路上来回巡视。环卫工人开着高压清扫车,打扫完黄孝北路,顺势拐进邻里小道,清扫路面垃圾。
江汉城资助理总经理杨霆威介绍,原本邻里小道只能停下60辆车,现在可以停下120辆车。周边6个小区里“溢”出的车辆就近在此安置,“居民首台车的停放需求基本满足”。
在此基础上,居民享受多项停车优惠政策。“亲情号”临停,1小时1元,婚丧嫁娶车辆免费停车。周边楼宇企业为社区居民服务,企业员工优先享受邻里小道便捷停车。
“强电入地已完成,弱电入地项目已报备,预计还能增加停车空间。”建设社区书记李钟眼看着邻里小道一点点变化。
江汉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变身的不仅仅是这一条邻里小道。
2020年,江汉区开始尝试“物业城市”治理模式,将城市整体作为一个大“小区”,打破传统管理“红线”:街区与街区、社区与社区、街区与社区,引进市场化的“大物业”,“街区一体化”运行,探索多主体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模式。
截至目前,“物业城市”服务在江汉302个老旧小区全覆盖。
见习记者陈星雨 通讯员朱素芳 周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