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武汉晚报

老年人就没法跟年轻人愉快交流?

日期:03-25
字号:
版面:第14版:特稿       上一篇    下一篇

    4个平台上的6类情绪表情符号。

    两代人在表情包的理解上出乎意料。

    如今,无论男女老少,在线聊天必不可缺的就是表情包。虽说大家都在用表情包,但是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在画风上却是截然不同的。

    从表情包的使用来看,年轻人用的表情包往往包含多种元素,情绪更复杂,放在不同语境下确实可能会出现歧义,而长辈们使用的表情包则主打一个直来直去正能量,很难会错意。

    而当两代人用表情包在一起聊天时,不仅画风有一种“乱入”的感觉,而且在表情包的理解上常常出乎意料,主打一个独特理解。

    长辈们发的表情包常常让年轻人感到有些尴尬、哭笑不得,而年轻人爱用的表情包在长辈看来往往又过于“抽象”、不知所云。

    以前我们只知道两代人在观念上常常会存在代沟,没想到现在连发个表情包都有代沟了,这还能不能愉快聊天了?

    那么,为什么在表情包和emoji(表情符号)的理解上会出现代沟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现象】

    错的也许不是你我

    而是表情包

    要找到表情包理解代沟的问题所在,也许我们要从表情包的本源开始找起。最初的表情符号由史考特·法尔曼在1982年首次设计使用,是由键盘符号组成的,例如用:-)表示微笑。

    而emoji则是新一代的表情符号,emoji在日语中是表示图像与文字的合成词,其中e表示图片,moji表示文字。相比起键盘符号,emoji能够更生动地表达某种意思和情绪。

    emoji也许有上限,但网友们的创造力是没有天花板的。热衷于“斗图”的网友们逐渐把一些有趣的聊天图集做成了成套的表情包,社交聊天App则把表情包做成了聊天的一种功能,方便网友们收集和发送,这下所有人都能愉快地用表情包来聊天了。

    正所谓“一图胜千言”,理论上只要你的表情包够多,你甚至可以不打字而只发表情包,就能无障碍地跟别人聊天。

    尽管表情包里的信息很丰富,但无外乎就是传达语义和情感两方面的信息,心理学家们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以及国内的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上做了很多研究,总结发现,表情符号一方面能够作为文字的补充,甚至替代文字来传达语义,另一方面,表情符号能够有效地表达情绪。

    实际上,从表情包的诞生和演变过程就可以看出,它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能更生动形象地表达这两层信息而出现的。

    但心理学家和我们一样,也发现表情包有时候并不是万能的,因为人们总是会用自己独特的理解来解读一个表情包,所以在聊天的时候就会出现歧义。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一项研究对比了304名志愿者在不同手机平台上,对相同emoji的理解存在多大程度的误解,结果发现,确实有些emoji比较容易让人误解,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差异。

    例如表示“惊讶”的表情,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会认为是“脸红”“尴尬”等含义。

    一项在微信上做的调查研究则发现,当有文字补充在表情包或emoji里,传达的信息会更加清晰和完整。

    所以,有时候对方不理解或误解你发的表情包或emoji时,错的也许不是你们两个人,而是这个表情包本身就容易产生歧义,配点文字也许会更好。

    【解读】

    中老年人一样能跟上

    表情包的潮流

    一项跨文化的心理学研究招募了523名来自英国和中国的志愿者,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8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6岁左右。研究者用一个表情符号分类任务来测试他们对表情的正确理解程度,在这个任务中,研究者为他们提供了4个常用系统平台(苹果、安卓、电脑和微信)的六类表情,他们需要为这些表情找到合适的命名标签,一共6种:高兴、悲伤、愤怒、惊讶、恐惧和厌恶。

    结果发现,对于惊讶、恐惧、悲伤和愤怒这4种情绪表情符号,志愿者的年龄越大,识别准确性就越低。

    例如,老年人可能会把“恐惧”误以为是“悲伤”或“厌恶”,把“惊讶”误以为是“恐惧”等等。

    而对于这样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两个可能的解释。

    认知能力和策略的转变——

    网友们常常打趣说“果然脑子还是新的好用!”从认知能力发展的角度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认知功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就导致中老年人在理解和接受日新月异的表情包上是比较慢的,何况年轻人总是走在表情包潮流的最前线,也难怪长辈们实在跟不上。

    此外,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年龄会影响一个人采取的认知策略。年轻人更倾向于采取探索性策略,喜欢接触和使用新鲜事物,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可能转向利用性策略,这使得他们比较喜欢依赖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而不是轻易地接受新鲜事物。

    对表情包理解的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行为或达成某一目标的自信心或信念。当一个人自我效能感较高时,ta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新的挑战,相反则会对新的挑战采取回避、畏惧的保守态度。

    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一个人对新鲜事物的自我效能感较高时,即使是中老年人,在理解表情符号时和年轻人并没有显著的差别。

    表情包的使用确实存在代沟,但这并不一定会让年轻人和长辈无法愉快交流,如果我们能够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宽容,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新表情包,并帮助长辈理解表情包的意思,中老年人也能一样跟上年轻人的表情包潮流。

    【相关】

    老年人为何热衷

    五彩斑斓的表情包

    早上好、谢谢、祝你成功……常见的交流用语,配上五彩斑斓的色彩,以及简易的特效。这些非常“土气”的网络表情,却是中老年人最爱用的表情。

    据记者了解,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表情包”不同,主要是因为双方成长的环境背景不同,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当中老年人也玩起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时候,这样具有时代特征的专属“表情包”就应运而生了。

    腾讯智库曾推出过中老年人上网研究系列报告。报告对中老年人微信聊天中表情包的使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中老年表情包”多采用高饱和度的色彩、字体样式多变华丽、动态多为频闪和旋转、爱用照片、充满正能量。

    有专家指出,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中,将物体放在对比度较大的背景上,颜色区分鲜明,可以便于视觉衰退的老人辨认。用大的字体来做表情包,可便于老人阅读与使用。其实,不少年轻人爱用的表情包中也有较多大字体的表情,而颜色方面则对比度较弱、较单一。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年轻人对“中老年人表情包”表示理解。“我们理解不了中老年人,就像现在的孩子理解不了我们一样。”赵钧说,“说不定等到我们步入中老年时,我们所使用的表情包也是那时年轻人眼中的‘中老年表情包’了。”

    综合央视财经、中新社、科普中国、《中国青年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