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潍坊晚报

回归自我
龚琳娜不再“忐忑”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09版:文娱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当代华语乐坛中,龚琳娜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她曾因一首《忐忑》而广为人知,也因大胆的舞台表现被称为“神曲女王”。龚琳娜日前推出了随笔集《做自己 不忐忑》,真实记录了她在40岁至50岁的人生关键十年里,从事业、婚姻与心灵成长中“回归自我”的蜕变。
  写书记录自己的“后忐忑时期”
  “写下《做自己 不忐忑》,是因为想记录自己在‘后忐忑时期’如何从紧张到松弛的心路历程。”龚琳娜坦言,《忐忑》走红时,她既感受到作品让她走进大众的视野,也承受了高度紧张的压力。“听众和社会都期待我创作或演唱出比《忐忑》更‘忐忑’的作品。与此同时,我还需要适应流行环境的游戏规则,同时保持对艺术创新的坚持。这种期望让我在艺术创作和生活中都感到忐忑。因此,新书记录的是过去十年,我是如何学会放松,走向自洽,同时又没有丢掉继续探索艺术和创新的初心。”龚琳娜说。
  2006年,《忐忑》横空出世,放在今天仍不过时。龚琳娜说:“这首歌对我的艺术定位和人生都是重要节点。我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擅长的一直是学院派的民族传统唱法。而《忐忑》不同于以往的民乐风格和流行音乐风格,它没有具象化歌词,并且尝试运用了戏曲中不同行当的唱法。”她还说自己在演唱时感到嗓音被极限挤压,产生了“忐忑”的状态,这也是歌名的由来。
  而对于当时“唱《忐忑》挺忐忑,火了以后也很忐忑”的心态,龚琳娜表示,通过与更多音乐家合作,尝试多元音乐形式,她逐渐一步步通过“做自己”做到了“不忐忑”。龚琳娜还强调,“不忐忑”不仅是心态的转变,也包括与自身亲情关系的和解。
  两次“精神断奶”后找到自己
  龚琳娜将自己的人生成长,总结为两次“精神断奶”。“第一次是来自母亲,她几乎包揽了一切琐事,使我在生活上形成了天然依赖。直到与老锣相遇,这种对母亲的依赖才逐渐转移。老锣与我共同开创了新的音乐道路,诞生了《忐忑》《金箍棒》等广受认可的作品。然而,这段经历也让我在精神与艺术上深度依赖老锣。”龚琳娜意识到这种状态虽美好,却潜藏风险,“如果我完全把自己交给伴侣,一旦失去,我可能失声”。因此,即便在感情最好的时候,她已开始意识到“自我必须成长”。
  第二次“断奶”发生在与老锣的分离之后。2017年,龚琳娜举家离开北京、搬到云南。后来老锣又带着孩子回到德国读书,而龚琳娜则独自生活在云南。“长时间的分离,让我自然地进入了‘二次断奶’,与老锣在此期间破裂的爱情也让我失去了精神和艺术上的依赖。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地回归自我,也有了充分的时间、空间以及成熟的心态完成这本《做自己 不忐忑》”。
  在十几年前,龚琳娜说老锣教她“做自己”,十几年后在与老锣感情出现问题时,她问老锣“什么是做自己”,而老锣以沉默应答。当被问到如今是否有答案时,龚琳娜说:“做自己首先需要空间,这种空间不只是指物理意义上的房间,而是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暂时脱离爱人、孩子与工作。我常常独自到山上散步、高歌,那一刻天地仿佛只属于我。”
  “其次是学会建立边界。”龚琳娜举例道,“母亲在孩子年幼时倾注全部精力是自然的,但随着孩子长大,父母也要学会‘断奶’。只有在空间与边界中,你才能真正做自己。在与老锣的爱情关系中,我们的生活边界就十分模糊。”如今,龚琳娜逐渐学会在爱中保持清晰,“我现在50岁了,才真正感觉大学毕业了”。
  艺术的终极目标是和平
  在音乐上,龚琳娜也一直寻求新的音乐形式与风格的突破。近年来,龚琳娜频繁出现在以年轻人为受众的音乐节目里,并不断尝试将民族音乐与流行元素结合。她说,这不仅仅是自己在娱乐层面的尝试,更是出于对艺术探索的追求。
  至于未来是否还会与老锣合作,龚琳娜表示一切要看缘分,“只要他有好的作品,我依然愿意合作。不管是老锣还是其他音乐人,只要是艺术道路上的同道中人,总会相遇”。
  在《乘风2023》节目中,龚琳娜与日本歌手美依礼芽合唱的《花海》在互联网上广受好评。龚琳娜回应说,这首歌曲体现了她的理想,“让中国音乐‘走出去’并不是靠一首歌征服对方或赢得世界级奖项,而是通过合作建立相互理解的友谊。我觉得艺术的最终目标应当是促进人类之间的理解与友谊,从而推动和平。我更大的心愿,并非单纯成为把中国音乐传播到世界的人,而是希望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合作,通过音乐作品促进世界和平,因为只有和平,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当被问及如何用一句话鼓励那些害怕“做自己”会被不认可的年轻女孩时,龚琳娜表示:“我会说希望你记住‘人生不设限,原地踏步不划算,勇敢向前有希望’。年轻女性很容易给自己设限,但是时代一直在往前走,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淘汰。所以重要的是要往前走,不断地学习,充满希望地活着,做自己,不忐忑。”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