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潍坊晚报

影像为刃
划破历史的阴霾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15版:心悦诚评       上一篇    下一篇

  □孙瑞荣

  当南京城的炮火声淹没在1937年的寒冬里,一张小小的相纸,竟成为了刺穿黑暗的利刃。电影《南京照相馆》没有用轰鸣的枪炮堆砌战争的残酷,而是以“影像”为核心线索,让镜头与底片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抗争的武器,在细腻的光影叙事中,为观众揭开了那段沉重岁月里普通人用生命守护真相的动人篇章。
  在影片中,“影像”不再是简单的记录工具,而是被赋予了三重深刻的意义。它既是日军粉饰暴行的“遮羞布”,也是揭露罪恶的“铁证”,更是幸存者传递希望的“火种”。日军摄影师举着相机,镜头对准的是刻意摆拍的“中日亲善”场景——孩童被迫向日军士兵微笑,百姓在刺刀下“自愿”献上粮食,这些虚假的画面被冲洗、装订,企图掩盖屠城的真相。然而,暗房里显影的另一批照片,却将暴行暴露无遗:被烧毁的房屋、百姓眼中的恐惧……一真一假的影像对立,如同光明与黑暗的碰撞,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侵略者的虚伪与残忍。
  而吉祥照相馆里的人们,正是从这些反差强烈的影像中,完成了从“求生者”到“守护者”的蜕变。邮差阿昌最初只是想在暗房里求得一席之地,可当他看着日军暴行的照片在药水中缓缓浮现,镜头里同胞的鲜血仿佛浸透了相纸,他的双手开始颤抖,内心的良知被彻底唤醒。他不再满足于苟活,而是开始偷偷复制底片;照相馆老板老金,原本只想用精湛的冲印技术保住家人的性命,却在看到女儿指着照片问“爸爸,他们为什么要杀人”时,下定决心要将这些罪证留存下来。在这里,影像成为了唤醒人性的催化剂,它让普通人意识到,比起生命的存续,真相的传承更为重要。
  影片对“影像”细节的刻画,更是将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细腻度完美融合。暗房里,红色的安全灯始终笼罩着一切,这抹红色既是冲印照片的必要条件,也象征着鲜血与希望——在黑暗中,它照亮了底片上的罪恶,也照亮了人们抗争的决心。当阿昌冒着生命危险,将复制好的底片藏在照相馆的墙缝里时,镜头特写了他手中的底片盒,金属外壳上刻着的“吉祥”二字,与盒内承载的残酷真相形成强烈反差,暗含着“于绝境中寻找希望”的深意。片尾,当这些底片作为证据出现在东京审判的法庭上时,银幕上依次闪过那些模糊却清晰的影像,每一张照片都像一记重锤,砸在观众的心上,也砸在历史的天平上。
  此外,影片中“影像”与“记忆”的关联,也让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老金为街坊邻居拍摄全家福时,人们脸上带着强装的笑容,可眼神里却藏不住对未来的恐惧。这些照片成为了乱世中人们最后的念想,也成为了后来者追溯历史的重要依据。就像现实中,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们通过口述、照片等方式,将记忆传承下来,影片中的角色们也用影像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导演用这样的叙事告诉观众,影像会褪色,但记忆不会;照片会损坏,但真相不会。
  当然,影片并非完美无缺。在部分情节中,对“影像”作用的渲染略显刻意,比如阿昌仅凭几次观察就掌握了复杂的冲印技术,虽为推动剧情所需,却稍显突兀。但这些小的瑕疵,并不影响影片整体的艺术高度。
  《南京照相馆》以影像为笔,在历史的画卷上写下了悲壮而坚定的一笔。它让我们看到,在最黑暗的时刻,总有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真相与希望。如今,当我们翻看那些历史照片时,不应只看到悲伤与愤怒,更应看到影像背后,一代代人对和平的坚守与对历史的敬畏。因为唯有记住那些影像里的故事,才能让历史不再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