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档后半程强势发力,以119.66亿元票房和3.21亿观影人次的成绩收官,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8%和12.8%。这一稳健增长的成绩单,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格局的深刻演变与新力量的全面崛起。
创作质量在提升,内容供给更加多元。放眼整个暑期档,100多部上映影片,涵盖历史、动画、动作、科幻、喜剧、悬疑、战争、爱情等多元类型,满足不同观众群体需求。
国产电影叙事模式显著转变,更多从平民视角切入历史和现实。票房最高的5部国产影片豆瓣评分均在7.5以上,口碑与票房的正向循环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正逐步摆脱“流量依赖”,以质取胜成为发展共识。《南京照相馆》以独特视角实现历史题材的崭新表达,成为暑期档票房冠军;《浪浪山小妖怪》凭借精湛的二维动画技艺,在三维主导的时代“圈粉”年轻观众;《戏台》将经典话剧搬上大银幕,寓言式的荒诞喜剧令观众笑中带泪。
电影新力量还蕴蓄在行业拓展价值链的积极探索中。电影产业素有“以小博大”的优势,票房经济价值有限,却具备强大的外溢效应,能够像火车头般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中国电影总收入80%以上来自影院票房,衍生价值链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但让人欣喜的是,许多暑期档影片表现出长线开发知识产权的主动意识。而在主管部门大力推动下,“跟着电影去旅游”“跟着电影品美食”“跟着电影赶大集”等“电影+”的新消费形态也借助暑期档电影的热映而风靡,例如《浪浪山小妖怪》带火了其10处山西取景地。这些探索表明,中国电影正在逐步跳出“票房依赖”的单一发展路径,向着全产业链、长周期、多场景的方向延伸。
2025年暑期档表明,中国电影产业正逐步走向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市场不再单纯依赖单个爆款,而是依靠多类型、多梯队的影片矩阵实现持续热度;创作上更关注平凡个体的真实情感,并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进行创新表达;同时,电影也在不断拓展其产业边界,与文旅等业态深度融合,创造更广泛的价值。
事实证明,观众并没有离开电影,只是如今的观众越来越看重影片的真实口碑,冲动消费减少。因此,持续产出高质量、能引发共鸣的真诚之作,才是赢得观众的关键。
展望未来,中国电影要以更自信的姿态鼓励创新题材与多元表达,讲述平凡个体的非凡故事,连接多元圈层的共鸣情感;要深化分线发行和精准营销,巩固惠民消费机制,进一步推动电影与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当电影不再局限于银幕之上的光影艺术,而成为一种能够深度映照现实、触动情感、拉动消费的文化引擎,中国电影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真正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迈进。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