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载时光 甘做昌乐木雕“守艺人”与“创艺人”
日期:09-11
“木雕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与历史,而我愿意做这段历史的继承者与创新者。”今年45岁的刘金柱是昌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昌乐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他用近30年的时光书写着木雕的传承与坚守。
□文/图 本报记者 刘晓杰
一刀一刻
赋予木头别样的生命力
9月7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昌乐县红河镇农贸城的木香堂根木雕艺术工作室,清幽的木头香味扑面而来。工作室摆放着琳琅满目、造型精致的木雕作品,俨然一个由木头构成的艺术世界。
工作台前,刘金柱一手执刀,一手握木,小心翼翼地“画”着图案。只见他技法娴熟,刻刀掠过,一笔一划间,木雕的神韵和光彩尽显,一只小鸟渐渐出了轮廓。
面对记者的来访,刘金柱热情地打开了话匣子。“小时候,看着一块块普通的木头经由长辈的双手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我既佩服又羡慕。”因家庭环境的熏陶,刘金柱很小便对木雕技艺产生浓厚的兴趣,木头和刻刀成了他的玩具,读小学时已是长辈们的“小跟班”。
2000年,在县里一家企业上班的刘金柱,下班后一有空,就钻进屋里研究木雕。休班的那天,他会在屋里待一天。2017年,刘金柱辞去工作,专心研究木雕。
“当时把辞职这个想法告诉家人时,他们基本上都持反对态度,担心没有工作怎么养家糊口。”刘金柱告诉记者,对木雕的热爱和一心想把木雕做出名堂的信念让他非常坚定,他苦心说服家人,最终赢得家人的支持。接下来,刘金柱开始张罗工作室选址问题,再三考察,最终在红河镇红平路附近租了一间约20平方米的门头房。经过一番准备,木雕工作室正式开张。
随着技艺的精湛和作品的丰富,客户数量越来越多。2019年,刘金柱在农贸城附近租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屋作为新的工作室,个人的事业版图得到进一步扩大。
每天握着小小刻刀,镌刻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已经成为刘金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这么多年的雕刻,木雕已经和我的生命融为一体,给我带来的不仅是充实的生活,更有丰盈的内心。”刘金柱说,在木雕的世界里,他不仅是技艺的操作者,更是木头生命的倾听者与记录者。
木雕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次与自然深度对话的旅程,需要操作者耐心观察每一寸木纹,感受木头的质感与气息,木头不再是没有生命的材料。刘金柱通过手工刻刀,将这些隐藏在木头深处的生命力释放出来,形成一件件充满灵性的艺术作品。
将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培养更多的木雕传承人
几十年来,刀不刻虚,刻必成形,一块块木头在被赋予新的生命之时,刘金柱也在雕刻自己别样的人生。沉浸于木雕世界的刘金柱,用近30年时间沉淀和打磨,创作了近千件作品,从一位民间工匠成长为传统木雕技艺传承人。一块普通的木材,经过选料、设计、打胚、雕刻等环节,在刘金柱的手中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这件名为《兰香》的作品,创作了两个多月。当初接到参赛通知时,我苦思了很久,最后选定以‘兰’为题材进行创作。”刘金柱拿出获奖作品《兰香》说,选择国人喜欢的“兰”,并进行大胆创新,以细腻的刀工展现“兰”的特质,将其在大自然中的生态生动体现,又添加蝴蝶雕刻,让整幅作品更加生动,充满生命力。
想要制作出精美的木雕作品,最难的在于雕刻。“一刀也不能错”是刘金柱对自己技艺的高度追求。“一旦刻深了,哪怕是一点点,作品就被破坏了,需要重做。”刘金柱在介绍作品《兰香》时说,兰花的叶子是最难雕刻的,不仅要求很薄很薄,还要在叶子上雕刻一只蝴蝶。一系列的工作在一块木头上完成,难度可想而知,刘金柱既要细心又要精准。
正因为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和大胆创新,刘金柱的作品屡屡在国内艺术大赛中获奖。为了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刘金柱走出去参加各类艺术展会,学习民俗文化,与志同道合的工艺大师交流,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然后将各地的技法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将传统木雕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让作品既保留了古朴的韵味,又赋予了时代的精神。
在刘金柱的木雕世界里,他的雕塑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生命的礼赞。他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了木雕艺术的魅力。“今后,我会在创作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时尚元素,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让每一件作品更具生命力。”刘金柱说,他将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做好艺术传承工作,培养更多的木雕传承人,将木雕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