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伟
当秋风吹散最后一缕暑气,凝结在草叶间的露珠便有了名字——白露。这个自带清冽气质的节气,不仅是时序更迭的刻度,更是中国人感知天地、体悟生命的独特密码。
白露之美,首先在其名与文的缠绵。“白露”二字,念在口中便觉唇齿生香,恰如《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咏叹。为节气取此名者,定是懂诗的人,他把秋日最晶莹的瞬间定格成符号,让每一年的这个时刻都成为文人墨客抒发心绪的契机。从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乡愁,到现代人朋友圈里“在水一方”的怅然,白露始终是情感的容器,装得下思念,也盛得下寂寞,让人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找到内心的柔软与共鸣。
白露之妙,在于其南北景致的迥异。北方的白露是豪爽的丰收画卷,黄土地上的院落挂满金黄玉米,乡民们扭着秧歌、唱着小曲,把劳作的艰辛酿成欢庆的甜酒,用最质朴的方式迎接四季轮回的馈赠;南方的白露则是婉约的水墨长卷,秋雨绵绵里,撑油纸伞的身影踏过古老巷弄,旗袍下摆扫过带露的青石板,旧时风雅与现代诗意轻轻叠合。一北一南,一刚一柔,却同样诠释着白露与生活的深度交融——它不只是自然现象,更是地域文化与生活智慧的生动注脚。
白露之深,在于古人对生命与生态的哲思。古人以“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三候勾勒白露,实则是对万物生存节律的精准洞察:候鸟南飞寻暖,群鸟储食越冬,每一种生命都在顺应时节,合奏着和谐的自然旋律。这恰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并非食物链顶端的“优越者”,而是生态平衡的“参与者”。当白露时节谷物成熟、果实满枝,众生的欣喜最终酿成人类的丰收,这便是生态和谐最朴素的证明。也正因如此,白露提醒着我们:尊重每一种生命,守护天地间的平衡,才是人类千秋万世的福祉。
更难得的是,白露自带一种“成熟的清醒”。它不像初秋那般清浅,也不似深秋那般颓唐,而是在冷暖交替间,教会人们理性看待得失。这种“不疾不徐”的态度,恰是现代人最需要的生活哲学——在时光流转中保持从容,在季节更迭里懂得沉淀,正如白露凝结的露珠,虽微小却晶莹,虽短暂却明亮。
忽然想起有人说“想和你过每一个节气,想和你虚度时光”,原来最寻常的幸福,便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守着一院的露,等月亮升起来,看秋意一点点浓,看时光一点点慢。当露珠在晨光中闪烁,当鸿雁划破天际,便会懂得:白露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段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生命诗行,它让我们在忙碌的日子里,重新找回与自然、与自我、与他人的温柔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