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5日是“国际脊髓损伤关注日”,儿童的脊柱和脊髓尚未发育完全,结构相对脆弱,更容易受伤。家长提前认识潜在风险、做好预防措施,就是为孩子筑牢第一道安全防线。如何守护好孩子的小脊柱?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的马宗艳进行了详细讲解。
┬本报记者 王路欣
脊髓损伤的常见原因
外伤因素 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以及高风险运动(如舞蹈下腰、翻跟头等缺乏专业指导的动作),这些外伤是最常见的导致脊髓损伤的原因。
先天畸形 脊柱裂、脊髓栓系综合征等发育异常可导致脊髓功能受损,要早发现早干预。
肿瘤因素 椎管内神经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等占位病变可逐渐压迫脊髓。确诊后需手术切除,必要时配合注射用顺铂等化疗药物。
感染因素 化脓性脊柱炎、结核性脊柱炎等感染性疾病可导致椎体破坏压迫脊髓。患儿多伴有发热、局部压痛,可能出现渐进性肢体无力。
此外,难产过程中不当牵拉或器械助产可能导致新生儿脊髓牵拉伤。
脊髓损伤的护理及预防
脊髓损伤一旦发生,会造成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严重的话还会使病人终生瘫痪,甚至失去生命。外伤后若出现以下表现,切勿随意搬动孩子,应立即寻求医生帮助。疼痛异常:颈、腰背、腿部持续疼痛,休息不缓解;运动障碍:肢体无力,站立不稳,甚至不能活动;感觉异常:肢体麻木、刺痛或对冷热不敏感;大小便异常:突然排尿困难、尿失禁或便秘加重。
若不幸发生脊髓损伤,急性期稳定后尽早介入康复治疗是最大程度恢复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护理时预防压疮、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定期复查调整方案;饮食应保证充足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摄入,必要时在康复医师指导下使用矫形器辅助训练;为孩子制定个性化方案,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孩子重返校园和社会;帮助儿童和家长重拾生活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脊髓损伤的预防可从多方面入手。怀孕期间定期检查,足量补充叶酸,避免感染和有害物质,预防先天畸形。脊髓损伤多因突发意外导致,提升日常活动中的警觉性尤为重要,交通出行需严格遵守规则,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规范运动防护,运动前充分热身,对抗性运动需佩戴护具,避免剧烈碰撞;舞蹈、体操等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禁止盲目尝试高难度动作。定期体检,关注孩子发育情况,按时接种疫苗,有发热伴肢体无力症状时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