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患者常对运动望而却步。但是,在专业评估和正确康复指导下,科学规律的运动康复恰恰是改善心脏功能、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如何安全迈出康复第一步?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师谭治军作出详细解答。
□本报记者 王路欣
为什么推荐患者进行运动康复
研究明确证实,科学运动为心功能不全患者带来多重获益。首先是强健心脏,改善心肌收缩效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其次是缓解症状,显著减轻呼吸困难和疲劳感,提升日常活动耐力。此外,还可以改善肌肉功能,增强骨骼肌力量和利用氧气的能力。不仅如此,还能减少住院次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参与度,改善情绪。
可以肯定的是,坚持运动是管理疾病、提升整体健康的重要部分。
6分钟步行试验如何应用
6分钟步行试验(6MWT)是评估心功能不全患者运动能力和制定康复计划的重要工具。
操作方法:在30米平坦走廊,尽力快走6分钟,记录总距离。它综合反映心肺耐力、肌肉功能、平衡能力及症状耐受性,与日常活动高度相关。
操作要点:测试需标准化(环境、鼓励语),并密切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患者主观感受(气促、疲劳程度)。测试前应避免剧烈活动。
如何制定个体化运动康复处方
为心功能不全患者制定运动处方,需包含以下关键要素:
●运动类型
有氧运动(核心):步行(户外/跑步机)、固定踏车、椭圆机、水中运动。选择有节奏、可持续的大肌群活动。
抗阻训练(必备):使用弹力带、小哑铃或器械训练上肢、下肢及核心肌群。重点是低强度(30%至40%最大力量)、多次重复(10次/组至15次/组)、全程保持自然呼吸(尤其避免发力时憋气),能有效增强肌肉力量,减轻日常活动负担。
柔韧与平衡:适当拉伸主要肌群,进行简单平衡练习(如单脚站立)预防跌倒。
●运动强度
推荐方法: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结果,在无氧阈水平以下运动最安全有效。
实用方法:自觉疲劳程度采用Borg量表(6级至20级),建议维持在11级至13级(轻松至有点吃力),即运动时能正常对话。
步行速度:可参考6MWT平均速度的70%至80%。
●频率与时间
频率:每周3次至5次(有氧和抗阻可交替或同天进行)。
有氧时间:起始10分钟至15分钟,每周或每两周增加5分钟。
抗阻时间:每次选择8个至10个动作,每个动作1组至3组。
●安全原则与监护
全面评估先行:开始前必须由医生和康复团队评估,排除禁忌症(如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衰)。
循序渐进:优先增加运动时间,再考虑强度。感觉不适(胸痛、过度气短、头晕、心悸、异常疲劳)立即停止并报告。
初期监护:中高危患者建议在康复科由专业人员监护下开始运动,监测心率、血压、血氧和症状。
患者教育:掌握识别危险信号、自我监测、记录运动日记。管理生活方式(限盐、每日监测体重、规律服药)同样重要。
长期坚持:运动康复的益处需要规律坚持才能获得和维持。找到感兴趣且能坚持的运动形式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