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上映
日期:09-09
9月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领衔出品的中国首部8K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在上海CMG融媒影城举办首映式,来自上海市政府机构、高校及企业共160余家单位的360多位观众现场观看了这部时长90分钟的影片。影片目前已经在全国上映。
影片的拍摄是一次航天人与电影人的双重突破。航天员兼任“太空摄影师”,在完成繁重科研任务之余,用特制的国产8K摄影机,记录了神舟十三号乘组在太空的183个日夜。主创团队无法踏足太空,却靠着适配太空的特制设备、与航天员的隔空协作,把“遥远的太空”变成了“可触摸的日常”。在这场仿佛亲临空间站的沉浸式太空旅行中,观众不会觉得是在“看电影”,更像跟着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一起经历了一次为期数月的太空驻留。
影片上映前,导演朱翌冉接受采访时说,带领读者感受大国重器里的温度,也触摸宇宙深处的浪漫。“其实早在我们筹备前,世界航天大国就已经盯上了‘太空电影’这块领域。”朱翌说,2021年团队刚萌生想法时,就查到不少同行的动态:科布斯团队曾计划去国际空间站拍剧情片,法国航天员早就在空间站拍了《16次日出》,俄罗斯更是为了电影《挑战》,让摄影师专门接受了太空飞行训练……“那时候就感觉,太空要成影视工业的新赛场了,但这事有个硬门槛——得靠载人航天技术托底,不是谁想做就能做。”朱翌冉说。
影片中既有无数前所未见的太空景象,也有许多太空生活不为人知的细节,通过航天员王亚平的视角让影片呈现出兼具细腻情感、视觉震撼与宇宙哲思的独特张力。作为中国首部太空电影,影片采用全国产8K超高清摄影机拍摄,总台团队与航天团队紧密协作,拍摄过程集太空科研课题攻关、电影创作探索与大气层相隔的天地协同等挑战于一身,先后攻克火箭振动测试、空间环境测试和空间站内适配性充电存储等一系列难题。
朱翌冉在现场分享中表示,用真实的太空取景来呈现太空题材,展现出更能震撼心灵的艺术感染力,地球的真实质感是无法用数字技术渲染出来的。
中国空间站高温材料科学实验系统主任设计师刘学超在现场分享中表示,中国空间站搭载了14个国际先进的科学实验装置,每个装置都有独特的功能和应用,其中就有中国科学院团队负责研制的无容器科学实验柜和高温材料科学实验柜。航天员们操作这些科学实验装置,能突破最高加热温度3100摄氏度并熔化制备钨合金,刷新了世界纪录。正是有了国家实验室的太空利器,以后或能制备出在地面无法获得、只有在科幻电影里才有的高科技材料。
这部电影的意义,远不止呈现一段旅程。“我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催化剂。”朱翌冉谈到,对于孩子们来说,它可能是一颗“种子”,让更多孩子对航天产生兴趣,觉得太空不是遥远的“高精尖领域”,而是和人的生活、情感相关的地方。同时,此次拍摄也能让中国影视进一步探索太空实拍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