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又称OK镜,它不仅能有效延缓眼轴生长、控制近视进展,还能使佩戴者白天不戴眼镜也可以拥有清晰视力,如今,不少儿童青少年选择用OK镜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潍坊眼科医院的专家提醒,OK镜是直接接触眼睛的,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验配和护理,才能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OK镜的相关问题,专家进行了解答。
┬本报记者 王路欣
OK镜控制近视的原理
OK镜是一种经过特殊设计的硬性高透氧隐形眼镜,通过在夜间佩戴对角膜进行物理塑形,暂时改变角膜弧度,从而在白天提供清晰的裸眼视力。因为OK镜的内表面由多个弧区组成,可以通过物理压力使角膜中央区域暂时变平坦,中周部角膜暂时变陡峭,这种设计能精准改变角膜屈光力,使进入眼睛的光线重新聚焦到视网膜上。但是角膜塑形镜的矫正效果具有可逆性,停戴后角膜会逐渐恢复原有形态。
很多人担心戴OK镜会损伤角膜,目前的研究表明,OK镜只对可再生的角膜上皮进行塑形,戴镜过程中,角膜上皮的分布会有变化,但角膜依然是完整、健康的。一旦停止戴OK镜,角膜形态会慢慢恢复到开始的状态。
哪些人适合戴OK镜
噪戴角膜塑形镜对年龄的要求是大于8岁,相关共识并没有规定年龄的上限。低龄儿童可能因卫生习惯差、表达能力弱、配合程度差等因素而增加风险。
噪既需要良好的裸眼视力,又不能戴眼镜,还不想做近视眼手术的特殊职业的人群,如运动员、演员、警察等。
噪角膜形态和内皮细胞数量正常;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下,同时散光度数不高于200度(具体需结合角膜条件评估)的患者;近视度数增长较快的儿童青少年,每年加深度数高于50度。
要特别注意,有眼部疾病,如泪囊炎、眼睑疾病、青光眼等;角膜异常,如角膜内皮异常、角膜上皮受损等;患有全身性疾病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或对角膜塑形有影响者(如糖尿病、唐氏综合征等);孕妇、哺乳期或计划怀孕的人群是不能戴OK镜的。
如何科学戴镜
噪选对机构是前提。必须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评估角膜形态、度数等,不要去没有资质的机构验配,否则可能因参数不当损伤角膜。
噪戴镜需要“轻、净、稳”。戴OK镜前,用无香型肥皂洗手,擦干后取镜,观察镜片有无划痕和污渍;戴镜时,将镜片放在食指尖,确认正面(碗状),轻扒上下眼睑,将镜片贴在角膜中央,注意要保证镜片在角膜上放置稳妥后,才可缓慢放开牵拉眼睑的手指;摘镜时,滴入润眼液并瞬目数次,使镜片可以滑动,轻扒上下眼睑,确认镜片未附着于角膜表面,右手持小吸棒,将镜片吸住后取出,避免暴力拉扯。
噪护理不当=“毁眼”。禁止用自来水、矿泉水清洗镜片,不清洁的水源会增加角膜感染的风险;摘镜后的镜片必须用无菌生理盐水或专用护理液清洗,镜片浸泡需≥4小时;长期不换镜盒易滋生细菌,建议每3个月更换一次,每次使用前用护理液冲洗。
噪定期复查,复查频率为初次戴镜1天、1周、1个月,之后每3个月一次;监测眼轴的变化,根据数据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防控方案。
噪镜片正常使用年限为1年-1.5年,若镜片出现划痕、变形,或患者近视度数增长>50度等情况,需重新验配调整新的参数。
噪戴镜过程中,如出现眼红、异物感、分泌物增多等现象,应立即停戴并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要超长时间戴镜,这样可导致角膜缺氧以及镜片与角膜过度摩擦,会出现角膜上皮的点状缺损,一般停戴后会很快恢复。
噪戴OK镜需长期坚持以保持防控效果,如果中途停戴,角膜会像“记忆弹簧”逐渐回弹,近视度数也可能出现报复性增长。
防控近视要打好“组合拳”
OK镜不是近视防控的“万能药”,孩子的视力保护需要科学验配+规范护理+习惯干预,应多管齐下,打好“组合拳”。
儿童青少年需保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如课间远眺、放学后打球),自然光可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延缓眼轴增长;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遵循“20-20-20”法则,每观看屏幕20分钟需抬头远眺20英尺(约6米)外的物体保持20秒以上,通过调节睫状肌张力预防近视发展;若因过敏、寄宿等原因无法戴OK镜,可切换为离焦框架眼镜或联合使用低浓度阿托品(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