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潍坊晚报

众文友撰文追忆穆陶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16版:历史小说作家穆陶       上一篇    下一篇



  穆陶为人谦逊,作为前辈,对潍坊文坛后辈毫无保留,谆谆教诲,不吝支持与鼓励,令人敬仰、钦佩,不少人尊他为师。他曾经一路扶持过的文坛小友们,也逐渐成长为潍坊文坛的中坚力量。穆陶溘然长逝,文友们纷纷撰文悼念。
互赠书籍诗表意
书似故人留叮咛
  2008年冬,我第一次去拜访穆陶先生,踏着寒意走近那间早已听闻的“爱吾庐”。推开书房,果然清雅整洁,气象万千。先生脸上荡漾着温和的笑意,娓娓道来这些书的来历、读书心得和伏案写作的甘苦寸心。临别时赠送了我他的成名作《红颜怨》。
  2012年,我去高密莫言文学馆赴一场文学的盛宴。与穆陶先生再次重逢,摄影师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先生站在中间,官旭峰和我分立左右,三人恰是老中青三代相携相扶。
  2016年夏,穆陶先生要赠我刚出版的八卷本《穆陶文集》,这份沉甸甸的情谊令我又暖又慌。这是先生半生笔耕的心血结晶,我不知该如何承接这份厚礼才不算莽撞。思来想去,终寻得一套《金圣叹全集》回赠,这世间,唯有这位清代才子的锋芒与通透,方能衬得上先生的才华与气度。
  互赠书时,穆陶先生透露,他正在撰写长篇小说《戊戌变法》,我心中满是惊诧。那时的他已至古稀之年。他发来一首赠诗,题为《书粟相酬意》:“送君一粒粟,报我一箧书。书香本无价,心香透肺腑。情深如江水,义重连山谷。墨魂长伴读,兰室慢翻书。”
  《戊戌变法》完成后,穆陶先生请我帮忙审核,语气诚恳谦逊,还特意叮嘱了留意的重点。荣幸之至,我丝毫不敢怠慢,逐字逐句核对,除了修改建议,还标出数十处错字、病句及存疑之处,他都一一接纳,毫无芥蒂。我趁热打铁写了篇感悟,先生读罢十分认可:“不仅文字铿锵有声,顿挫有致,而且洞察深透,画龙点睛,尽得要害……”这篇书评刊发在《中华读书报》,此后被中国作家网等媒体转载。
  2025年年初,穆陶先生总是反复问我:“还记得去高密是哪一年吗?”“2012年呀,莫言得诺奖那年。”我一遍一遍地回复。在先生越来越枯竭的记忆里,文学的微光依旧是月夜之下挂在心头的那盏灯。
  雨,一直下……我伸手抽出穆陶先生赠的那些书,轻轻翻阅。书卷如故人,静默相伴,一缕温情在心头萦回。恍惚间抬头,竟见先生从濛濛烟雨中缓步走来,眉眼带着熟稔的笑意,沉声道:“要读,要写,要思,一直走下去,别停。”
  傅彩霞
常以诗词交流 平凡生活充满趣味
  第一次见到穆陶先生,是在2011年潍坊市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文学征文颁奖暨莫言文学报告会上。我还是个文学新人,穆陶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穆陶老师除了擅长写长篇小说,也工于诗词。因我获奖的作品是一首诗词,便开始与他学习切磋诗词创作。他平易近人,对新人有诸多鼓励。他写一首诗发给我,我就以诗奉和。我有了新作也会发给他,他也会和诗一首,我们渐渐地熟悉起来。
  2013年春,我写了一首词《高阳台·潍河赏春》,用了词林正韵。老师看罢说,这首词的情感由“观春”到“醉春”,再到“惜春”“吟春”,脉络清晰,层层递进,紧扣春景,意象鲜活,情感真挚,于清婉中见闲逸,是一首耐品的咏春佳作。特别是结句“且吟春、一阕传星,一阕盈樽”,以吟春作结,将情感落于“传星”(寄情天地)与“盈樽”(悦己自足),闲逸中见洒脱,余韵悠长,建议投稿一试。我深受鼓舞,后来作品发表于诗词刊物。
  潍坊文坛有文人相亲、文人相悦的清新氛围,有地域传承的文人风骨以及高阔的精神境界。我每逢出版新书,穆陶老师都给予赞赏和鼓励。当一个文学新人对前路懵懂,写作缺乏自信之时,前辈的指点和教诲弥足珍贵。
  多次诗词奉和之后,我斗胆对老师写的诗词提出修改建议,他欣然接受。我告诉他,网上有诗词格律检测可以用,他用了后说很得力,格律方面自如了。每逢佳节或重大事件我们就同题吟咏,用诗词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感悟。写作疲累之时,诗词写作和交流就如同润泽心灵的茶和甜点,让平凡的生活充满文气和趣味。
  惊闻穆陶老师仙逝,悲哀不已。自此,世上少了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前辈,我少了一位可以切磋诗词的老师。就用一首诗表达对穆陶先生的悼念和感恩之情:鸢都珠泪菊斑斓,来悼先生恸九寰。倏忽文坛倾泰斗,犹留著述耀尘间。
  姚凤宵
拜访先生学写作 鼓励话语今犹记
  第一次去穆陶先生家拜访,是为了跟他学习写作。已经30多岁的我,文学功底很差,那天在他的书房,我心里是打了退堂鼓的。后来我的处女作《来自布达拉宫的感动》出版,我给他送书,那天,在先生的“爱吾庐”中,我忽然明白了他笔名的来历,原来又是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谦谦君子啊。
  2009年,《来自布达拉宫的感动》被评为全国促进民族团结重点出版物。穆陶先生听说后十分欣喜,很快就以《民族和谐的大爱之音》为题撰写书评,在《文艺报》发表了。最后那句“这感动不仅是作者的,也是全国人民的”令我惶恐。后来,凡是有关这部作品的重大活动,我都会扛着“专家说”的旗号给自己助威,也不断激励自己在弘扬民族团结重大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更加努力。
  拜读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文论、诗作,观察他的为人处事,相信任何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正义和利他之心。先生对我在文学方面也有“相见恨晚”之憾,却一直鼓励我说“有大格局、大境界,是一个难得的写作者”。有一年我去北京参加活动,先生知道后还专门写了推荐信,让我带着去见中国作协的领导,足见先生提携晚辈和传播正能量的执着信念。后来我避开文学语言欠缺的短板,转向影视戏剧文学创作,先生知道后把他珍藏的两部剧本集送给了我,还向我推荐了本市剧本写得最好的老师。
  凝聚着先生一生心血的《穆陶文集》出版发行后,先生送给我一套,这是信任也是鼓励,让我更期待自己也能取得一点成绩,以报先生提携之恩。2024年12月,我编剧、出品的院线电影《小棉鞋》在潍坊公映,我给他发了邀请函,却一直没收到回复。我想先生或许又在埋头创作新长篇了,还担心他会累着。如果先生知道《小棉鞋》收获了一些掌声,相信他会很欣慰的。
  文/王炜 图/韩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