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出版社在北京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举行《戊戌变法》新书分享会。
古稀之年,穆陶着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戊戌变法》,作品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也借由历史小说,歌颂变法的仁人志士。耗时八载,《戊戌变法》于2018年由作家出版社重点推出,并举办新书分享会,众多历史学者、文艺评论家、作家纷纷在报刊发文,一致好评。
埋首八年增删数次 创作53万字长篇小说
我与穆陶,亦师亦友亦同事。他的驾鹤西去,令人心中无限悲痛。
他出版的所有作品,都工工整整签名赠我。2018年8月,他赠给我签名本《戊戌变法》,这也是他鸦片战争三部曲的第三部。我用23天时间,一字一句读完了这部长达53万字的扛鼎之作。为这位老作家的执着精神和使命意识,为其对历史的反思、温情和敬意,深深感动。
2018年是戊戌变法双甲子之年。穆陶早怀执念,决定创作一部反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小说。于是从2010年便开始做准备工作。其时他已是古稀之年,决心用历史小说的形式,“试图回到真实的历史现场,捡拼逐渐被遗忘的历史细节,铭记为社会转型、历史进步作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凸显其现实意义。”这是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万顺在《〈戊戌变法〉:以文学书写抵抗对历史的遗忘》中对穆陶的评价。穆陶广泛搜集资料,从时人的奏折、笔记、日记,到著述、年谱和后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披沙拣金,博采众说,钩沉稽古,发微抉隐。仅书中后记中所列出的著作,就达74种之多,做到对清代近300年的历史了然于胸。
穆陶认为,作家应具有历史思维,“而历史思维总是反思”。他试图以小说的名义还原那波澜壮阔的103天,以作者的名义参与对变法的反思。为此,他在书中悉心布局戊戌变法发生前后的若干典型事件,对无可挽回走向衰落的历史大趋势和总背景作了全面概括,以此探讨戊戌变法之发生、发展、失败的必然性。“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生命,这样的作为,无论古今,都是会永远赢得人民的怀念的。我写《戊戌变法》,便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穆陶在《〈戊戌变法〉后记》中说。
出于这样的心曲与背景,穆陶重返戊戌变法的历史现场,实践现实主义对真实、规律和本质的主张,显示和成就了自己的独特价值。在小说中,作家搭建中央、地方、民间三维结构空间,多角度还原守旧派、洋务派、维新派之间的观念差异和利益斗争,并把戊戌历史纳入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脉络中,为近代知识分子选择提供了具体而恢弘的语境,在此基础上对“改良”的必要性及其走向失败的必然性进行了理性思考。在观念层面,作者对戊戌变法的体认建立在民本主义、人民史观的基础上。小说一再强调“百姓”“民权”“民心”,从这一维度观照和把握戊戌变法,这也表明穆陶对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使命感、救国家于危亡的爱国热忱以及宁死不悔的牺牲精神的欣赏和认同;而这,恰恰是这一历史原型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重要的美学资源。
“孜孜八载于斯”,增删数次,穆陶终于完成了心愿。
融史思于笔端万象 文内体现现实意义
在《戊戌变法》中,你能看到光绪帝在养心殿里徘徊的身影,手中的朱批从“可”到“暂缓”,笔锋的变化藏着多少无奈;能看到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听戏时,眼角余光扫过奏折的瞬间,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瞥里,藏着怎样的政治阴谋;更能看到谭嗣同深夜拜访袁世凯时,两人对话间的试探与交锋,烛火摇曳中,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孤勇与一个务实者的权衡,碰撞出令人窒息的张力。
这些场景里,有史实的骨架,也有文学的血肉。穆陶从不避讳虚构,但他的虚构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专门填补正史语焉不详的缝隙。他的生花妙笔,既写得了朝堂的波谲云诡,也写得了民间的悲欢离合。有官员为保住乌纱帽而阳奉阴违,有士子为理想抛家舍业,有百姓在变法中迎来片刻希望又跌入更深的失望。这些人物共同回答着一个问题:戊戌变法为何会失败?是守旧派的阻挠?是维新派的激进?还是时代的局限?穆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只是把这些可能性摊开,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自己去寻觅——这或许就是穆陶所说的“现实意义”:历史从不是故纸堆里的故事,而是照进当下的镜子。
举办新书分享会 众家评论见真章
作家出版社在北京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举行《戊戌变法》新书分享会。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评论家张陵称赞作者,用唯物史观来读历史、写历史,写出如此高立意、深主题、大格局的作品;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用章回小说的体例展开叙述,在小说结构上突出故事性、传奇性、可读性的特点,塑造了一大批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评论家顾建平称赞道,小说切入点独特,用虚构的方式解决了小说中历史时间的连贯性和逻辑上的合理性,内容扎实、事件丰富、生动可读。
穆陶因故未能赴会,作了书面发言,谈了创作感想。他说,写这部作品,首先想到的,是当时中国的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我并不是在编写小说故事,而是在做一个社会民众的代言人,把我的心思交给我书中的人物,让他们去实践”。戊戌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失败的只是这次变法维新的过程,而志士们的理想与精神,以及他们为国家命运而舍身就义的英雄气概与爱国情怀,是永存不灭的,也是有益于后人、有补于当世的。
除此之外,众多历史学者、文艺评论家和作家,在《文艺报》《文学报》《中国文艺评论》《中华读书报》《中国作家网》等报刊纷纷发文。他们认为,“《戊戌变法》并非对历史文献进行翻译式的转述,而是从改良变法与权力斗争的双重认识上探索历史真实”;“历史现场与现实语境的互动,有助于突破固化的思维方式,打开历史的意义空间”;“史学和文学对戊戌变法的‘重写’高度契合了时代精神”。
王万顺在评论中称:“历史类长篇章回小说多为演义,以史实为基础,三分实,七分虚,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腾挪,以期能够兼顾平衡。穆陶的《戊戌变法》则给人一种难辨真假的错觉,不再奉古代小说惯用的传奇书写方法为圭臬,而是以史实为依据,参照大可采信的野史,进行文学性书写。小说主干自不待言,细节上则能弥补正史之不足,澄清语焉不详的历史边角。”“最可称道之处倒不在于它的雅俗共赏,更不在于它的章回体形式,而主要是在于它的内容,它的与悲剧相谐的艺术意蕴,它的将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和对毁灭的富有个性和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
张凌称:“这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正因此,在众多同类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中,这部作品定能在深主题、高立意、大格局方面因自己的独到追求而不同凡响。”
《戊戌变法》入选第10届茅盾文学奖参评入围作品。
文/图 孙贵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