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潍坊晚报

《落日》中再现英雄悲歌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13版:历史小说作家穆陶       上一篇    下一篇


  穆陶著作《落日》   《落日》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艺术加工,这种“大写意”式的创作,让其成为一部充满现代意识的意绪化历史佳作。他深入挖掘历史背后的精神内核,用文学的笔触勾勒出历史的整体风貌与时代氛围。
承前启后续史篇 苦心著就《落日》
  在完成《林则徐》一书的创作后,穆陶带着一份对历史的敬畏与反思,倾注数年心血,又完成了鸦片战争三部曲的第二部——《落日》,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更为壮阔也更为沉痛的历史画卷。
  《落日》的故事聚焦于鸦片战争中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抗英统帅、扬威将军奕经率领数倍于敌军的清军,本应占据绝对优势,却在战场上一触即溃,惨败收场。这一败,让中国彻底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灾难深渊。穆陶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这场“奇异的战争”背后的荒诞与悲凉:前方的上层将领,一个个卑怯自私,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安危之上,终日勾心斗角,对御敌之策毫无兴趣;而普通军民虽满怀救亡图存的赤诚之心,却只能在绝望中泣血扼腕,无力改变战局。战事爆发后,那些身居高位的将领所思所想唯有自保,一次次错失战机,将大好河山拱手让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数抗英军民慷慨赴死,在战火中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
  在这场家国危亡的劫难中,抗敌志士臧纡青与渔家孤女聂烟的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他们在战争的磨难中相识相知,结为生死与共的知己,怀揣着同仇敌忾的决心,为国难家仇而奔走。臧纡青组织义勇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聂烟则深入敌后,凭借着智慧与勇气搜集情报。然而,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尽管他们拼尽全力,却终究难违时势,回天乏术。英雄末路,空洒热血,这已然是令人痛惜的结局,可命运的残酷远不止于此——最终,两人因选择的道路不同,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之余,更引发了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落日》中,穆陶以入木三分的文笔,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会亡国”这铁一般的历史事实。书中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时期,但历史与现实之间从未有过隔绝。穆陶巧妙地将当代人的情感、企冀与理想融入历史叙事之中,让读者在回望过去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反观当下,引发深沉的反省。这部作品于1998年发表后,迅速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紧接着在1999年便斩获了山东省精品工程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作品文学价值的肯定,更证明了它在文学界占据的重要地位。
虚实结合写史诗 创作手法大写意
  《落日》延续了穆陶一贯秉持的“以史实为基础,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创作理念。小说紧紧围绕鸦片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奕经出征、宁波等三城的失陷与争夺等,通过文学化的叙事手法,生动还原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同时,穆陶极为注重细节刻画,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还是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都描写得细致入微。
  正如陈宝云在《小说评论》中评价:“与传统的历史小说不同,《落日》虽然写历史,但主要不是写历史事件,而是写历史的风貌、历史的氛围和历史的特征。对于历史的取舍,也不是根据历史的本身,而是根据作者的感悟和作品的艺术需要。可以说,《落日》是对历史的大写意,是一部意绪化了的现代的历史小说。”这一评价精准道出了《落日》在历史性与文学性平衡上的独特之处。穆陶根据自己对历史的感悟和作品的艺术需求,对历史素材进行精心筛选与重构,使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备文学的感染力。
两条主线贯穿全书 英雄悲剧绝响震撼
  《落日》的叙事结构颇具匠心,全书贯穿两条清晰的主线,将战争的全局与个体的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第一条主线围绕奉旨出征收复宁波、镇海、定海三城的钦差大臣奕经及其幕僚们的备战过程展开。穆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奕经从接到圣旨时的志得意满,到备战过程中的敷衍塞责,再到战场上的惊慌失措,将这位皇室成员养尊处优、不谙兵略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奕经及其幕僚们的种种行径,如在备战期间沉迷享乐、对军务漠不关心,在关键时刻寄希望于占卜、解梦、拜关公等迷信活动,将全部赌注押在所谓的“内线”接应上,无一不暴露了清王朝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与无能。
  第二条主线则聚焦于抗敌志士臧纡青所代表的民间自发抵御外侮、救国图存的曲折经历。臧纡青是一位有勇有谋、满怀家国情怀的志士,他深知清军的腐朽不堪,于是积极组织乡勇,凭借着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和民众的支持,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这条线索中,穆陶不仅描写了民间力量的坚韧与顽强,更刻画了臧纡青与聂烟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他们在救国道路上的挣扎与抉择。
  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穿插推进,互为补充,展现了战争的全局态势,又让读者看到了不同阶层在战争中的不同表现,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满,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穆陶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严格的考据工作,钩沉历史细节,确保作品在大的历史框架上不出现偏差。在此基础上,他以真实人物为切入点,如奕经、臧纡青等,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从容游走。他成功地写出了重点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人文蕴含和历史局限,让读者看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即便是英雄志士,也难以摆脱时代的束缚。正是这种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洞察,让《落日》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历史场景真实可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落日》的责编张海珊在该书出版后曾撰文感慨:“编罢《落日》,心情是愤激后的沉重,太息后的若有所思……我们借助《落日》,走近历史,细审历史,一声绝响已震撼刺痛心灵,沉思前事,仿佛梦里,而痛定思痛之际,悲剧时代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曲落日悲歌。”这番话精准地道出了《落日》带给读者的心灵冲击,也正是穆陶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想要表达和追求的效果。他希望通过《落日》,让读者不仅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能从历史的悲剧中汲取教训,思考民族的未来。这部“意绪化”的历史小说,如同一位深沉的历史诉说者,在字里行间传递着对家国的热爱、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值得每一位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文/图 孙贵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