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潍坊晚报

《林则徐》献礼香港回归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12版:历史小说作家穆陶       上一篇    下一篇


  穆陶著作《林则徐》   20世纪90年代,穆陶有为香港回归献礼的想法,为此翻阅海量资料、南下考察,为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林则徐》做准备。陈荒煤精准点出《林则徐》的文学价值:不仅聚焦林则徐这一主要人物,更着力刻画众多关联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这些人物共同编织出一幅纷纭复杂的历史画卷。
研究资料实地考察
筹备工作细致入微
  穆陶是一位坚守创作初心、以笔为刃剖开历史肌理的创作者。他秉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的创作主张,让历史小说成为映照现实的明镜,而长篇小说《林则徐》,正是其创作理念最生动的注脚,在历史回溯与现实观照间,奏响了一曲深沉浓郁的家国情怀乐章。
  20世纪90年代,香港回归进入倒计时,那片被英国强占百余年的土地,即将重回祖国怀抱。穆陶站在时代节点上,回望历史,鸦片战争的屈辱记忆与香港回归的振奋愿景,萦绕在心头,交织于脑际。香港被强占的历史源头,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不仅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标志性事件,更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每当我翻开那历史的书页,就好像听见隆隆的炮声和悲愤的叹息;听见林则徐嘱告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话音;也使我深深地思考:鸦片这东西,为什么会与人类命运连在了一起?”于是,创作一部以林则徐为主角的历史小说,借历史人物之魂,抒家国情怀,为香港回归献礼的想法,在他心中悄然萌芽。
  为了写好《林则徐》,穆陶开启了一场“与历史对话”的艰辛旅程。他一头扎进图书馆、资料室,翻阅海量关于鸦片战争、林则徐的史料,从官方记载到私人笔记,从通史论述到专题研究,逐字逐句梳理,记详实的读书笔记,让林则徐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思想脉络,在自己心中渐渐清晰、明亮起来。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真切感受历史现场,穆陶克服晕车的痛苦,南下广州实地考察。在虎门销烟旧址,那片曾燃起熊熊烈火的土地上,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在广州的街巷、码头、花地,他仿佛看见当年鸦片贸易的暗流涌动以及林则徐禁烟时的艰难与坚毅。他还拜访当地历史学家,虚心请教,从专业视角挖掘历史细节,校正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力求让笔下的故事、人物,都能稳稳立在历史真实的基石之上。
  写作筹备阶段,穆陶更是细致入微。他将作品中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关系脉络,梳理成清晰的线索,列在本子上,如同绘制一幅复杂的历史人物关系图谱。这让他在写作时,能精准把握人物命运走向,使故事既符合历史逻辑,又具备文学张力,真正做到胸有成竹、落笔成章。
丰富细节勾勒形象 突出爱国主义精神
  穆陶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将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林则徐性格的主导特征,又通过丰富细节,为其勾勒出立体丰满的形象。
  在叩见道光皇帝时,林则徐提出禁烟的办法,竟然是“禁烟不难,使禁烟之人禁烟实难”。他列举地方官吏在禁烟上的种种弊端:“有的只管传达朝廷旨意,不求落实;有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为应付上司不管国家百姓利益;更有甚者,则是知法犯法,口喊禁烟,自己却在抽烟,并且暗中勾结烟贩,收受贿赂,成了鸦片贩子的保护伞。”我想,每一个读者在读到此处时,都会展开联想。这正是穆陶写作的高明之处,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不也是历史的回光返照么?
  林则徐对于清朝官场的形势,心里明镜似的。但为了国家,却奋不顾身。奉命去广州查禁鸦片前,林的恩师、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等人请林吃饭,张际亮提议留诗纪念,林则徐吟道:“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王鼎道:“这句诗好是好,但是韩昌黎遭遇贬谪之时所写,与你的钦差大臣身份不符。我送你辛弃疾的两句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后来的禁烟过程证明,林则徐的“预感”与王鼎的“结论”都是富有远见的。在风雨如晦的晚清,朝堂之上妥协声、投降声不绝于耳,林则徐以一己之力,扛起抗敌禁烟的大旗,哪怕前路荆棘丛生,哪怕可能招致灾祸,也毫不退缩,这份无畏,惊天地而泣鬼神。
  穆陶在塑造林则徐的同时,还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和深刻内涵的典型人物。如写林则徐与穆彰阿、琦善等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来表现他的禁烟困境与决心;通过与两广总督邓廷祯之间关系的演变,杀掉韩肇庆,二人成为患难与共的同事;通过王鼎、沈维鐈、田溥、龚自珍以及玉箫姐妹、林福祥夫妇等人的遭遇和命运,来塑造林则徐真实感人的英雄形象和悲壮角色。
精妙把控历史艺术
树立崇高感人形象
  陈荒煤对《林则徐》的评价,精准点出其文学价值。穆陶在创作中,不仅聚焦林则徐这一主要人物,更着力刻画众多关联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从朝堂之上的君臣博弈,到民间百姓的苦难与抗争;从英国商人的狡诈贪婪,到王鼎等大臣的不同选择,这些人物共同编织出一幅纷纭复杂的历史画卷。读者透过这些人物,能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地审视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全貌,理解那个时代的矛盾、挣扎与抗争。
  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美的平衡上,穆陶做到了精妙把控。他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确保历史事件、人物性格的真实底色,又以文学的想象力与感染力,赋予历史以温度与情感。那些生动的细节描写、精彩的场景塑造、细腻的人物对话,让历史人物从冰冷的史料中走出,成为生动感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正如陈荒煤所言,这是一部“具有真实力量和美的文学作品”,它让读者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完成对历史的深度认知与情感共鸣。
  林则徐的五世孙凌青(原名林墨卿)在读了《林则徐》之后,撰文给予极高评价:“《林则徐》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运用充分的历史材料,以文学艺术的笔法,真实地反映了从1838年文忠公奉旨入京,到1841年被流放新疆这一段历史时期的不平凡遭遇,表现了主人公对外敌的凛然气节和为国家忍辱负重的高尚精神。”“在写法上,作者没有完全拘泥于史实,而是对历史题材有选择地加以取舍。吸取前人的创作成果,通过艺术的构思进行再创造,塑造出了具有艺术形象的人物……在读者面前树立起了一个既伟大崇高又生动感人的形象。”“《林则徐》是一部政治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好作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1998年,《林则徐》荣获全国“八五”优秀长篇小说奖,这是对其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的双重肯定。
  文/图 孙贵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