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潍坊晚报

长篇《红颜怨》一鸣惊人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10版:历史小说作家穆陶       上一篇    下一篇


  青年穆陶
  穆陶著作《红颜怨》   穆陶20世纪80年代加入潍坊市文联,在孜孜矻矻地度过了一千多个夜晚之后,拿出重量级作品、40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红颜怨》。一些著名学者、专家纷纷为之撰写评论文章,“穆陶”这个笔名,也逐渐在潍坊乃至全省、全国熠熠闪耀。
少年才子出乡野 弃医从文写小说
  穆陶,本名林培真,1940年6月15日出生于安丘县白芬子乡林家屯村一个农民家庭。祖父上过私塾,是全村少有的文化人。穆陶4岁那年,祖父即开始教他背诵“春眠不觉晓”;长到10岁,老人家橱柜里的《论语》《孟子》《千家诗》等书籍,便由穆陶继承了。
  在贪玩的年纪里,穆陶却经常躲在墙角读鲁迅的小说。1958年,他读初二,居然在上海《青年报》发表了题为《我家有个胖娃娃》的诗作。
  1965年,穆陶就读山东中医学院。1971年,他回到家乡在白芬子医院工作,曾任副院长。1975年,他到安丘县卫生局工作。1977年又被提调至昌潍地区中西医结合办公室。1979年,再调入地区(市)卫生局,任中医科副科长。他依然热爱创作。
  1985年,潍坊市文联刚刚创建,我作为主持工作的副主席正“招兵买马”,便找到了穆陶,与他谈话。填表时,穆陶向我表态:“只要能调入文联,职务无所谓,只要有时间创作就行。”进入文联后,他更是如鱼得水,潜心写作,心无旁骛。
心血倾注《红颜怨》 后记谈创作了心愿
  1988年6月,穆陶40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红颜怨》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首发20万册。
  穆陶在《红颜怨》的“后记”中谈到:“二十年前……那时正闹书荒。偶尔一次去逛书店,在那冷落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甲申三百年祭》,花了两角钱买回家,一口气读完。读完后,除略微缓解了一下我这‘书痴’症患者的饥渴以外,忽觉得书中提到的陈圆圆这人颇为有趣,是一个绝妙的小说素材,便有些跃跃欲试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开始了春天,我写陈圆圆的心愿才能得以实现。”
  《红颜怨》是穆陶的处女作,亦是他的发轫之作。这部作品以300多年前的清兵入关、明王朝覆灭为背景,以艳名远播的江南名姬陈圆圆的悲剧命运为主线,描绘了明清鼎革之际动荡变化、波谲云诡的社会生活风貌,刻画了上至帝王将相,下及医丐妓卜等一系列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陈圆圆为生活所迫,年仅13岁就沦落于号称“人间天堂”的苏州一家妓院。她容貌出众,精琴曲,擅诗词。陈圆圆18岁与江北才子冒襄(字辟疆)定情,此后拒不接客。不幸的是,陈圆圆又被国丈田弘遇仗势抢去。极度悲愤之际,她机智地周旋于田氏夫妇之间,方避免蹂躏。恰在此时,田贵妃病逝,田弘遇为免失宠之祸而忍痛割爱,匆忙把陈圆圆献于皇帝。陈圆圆怀着报复心理,幻想借以改变命运,然而她仅仅与皇上见了一面,便被当作“不祥之物”驱出宫闱,回到田家,其身份降为婢女。不久,田弘遇闻知边将吴三桂深得朝廷重用,于是经官场要人牵线,又将陈圆圆送给吴三桂为妾。然而不久,李自成的大军攻占京都,其麾下大将刘宗敏欲霸占这位倾国倾城的美人;恰在此时,远方又传来吴三桂降清的消息。于是陈圆圆痛不欲生,最终在清兵入京的风雨之夜,她披发垢面,手持鸳鸯剑走进观音庵里……
专家纷纷热评《红颜怨》
穆陶喜获“泰山文艺奖”
  《红颜怨》甫一问世,立即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关注,一些著名学者、专家纷纷为之撰写评论文章。
  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文艺理论家陈荒煤认为:“穆陶的小说《红颜怨》,抓住陈圆圆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通过她(以及其他若干不同阶层的女性)的命运来反映那一混乱的时代,通过她的不寻常的经历和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揭示了封建王朝腐朽堕落、必然走向灭亡,既有历史感,也有真实感。就此而论,这部小说是写得相当成功的。”陈荒煤还高度评价了穆陶的文史底蕴:“从作品中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对历史环境、人物身份、生活细节等均做了许多研究,因此能够具体地再现不同的生活场景和复杂的人物心态。”这是“更难能可贵的”。
  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任孚先在《山东新时期小说论稿》中,用“独具匠心”四个字概括了穆陶的构思,他说“历史题材小说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点,就是忠实于历史,写出历史的真实来”“《红颜怨》的作者信守了这一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准则”“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杭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秀明在《当代作家评论》发表了近万字的专题论文《红颜悲剧与作家的当代思考》。他认为《红颜怨》并非仅仅演绎一个凄婉的悲剧故事;相反的,作家沿着陈圆圆的命运进展脉络,让自己的当代思考意识的触角,延伸到晚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把晚明窘迫的政治状况、畸形的文化和灰暗的文人生活以及凄惨的青楼生涯等等,用作家自己的目光扫描、穿透,然后烘烤……将陈圆圆与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王美娘、玉堂春等进行了相对比较,从而加深了《红颜怨》这部作品的思想厚度。
  有关《红颜怨》的评论文章中,专家、学者们几乎都注意到了穆陶的“叙述方式”以及语言风格。陈白尘在《历史题材与章回体》中说:“《红颜怨》的作者没有用现代语言,也没有用僵死的语言,整个故事又富有历史感,在语言文字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历史小说而又用章回体,这又是一个难题……在这一问题上,作者没有拘泥于章回体的旧形式,而有所创新。这种创新,并非简单地从新文学里借用什么手法,而是在白描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要举例子,便是《红颜怨》第十二章里描绘田弘遇送陈圆圆给吴三桂的过程。当龚鼎孳来拜见他,劝其以陈圆圆送给吴三桂时,他先是生气,连客人告辞都不相送;继之,想起龚鼎孳所叙石崇与绿珠故事的警告,不由为未来而恐惧;然后田弘遇去看陈圆圆,忍痛割爱,愿以圆圆嫁吴三桂。真是‘又酸,又妒,又恼,又悔’!及至酒席宴前,把圆圆送给了吴三桂,在行酒令时,又不免心痛起来,以酒浇愁,大醉之后,还‘圆圆,哎幺!圆圆……’叫个不休。这段描写,既细致又简洁……”陈荒煤赞同陈白尘的意见,并说“尽管采用了章回体,却又不完全是旧章回体小说的写法,作者在吸取新文学的特点和长处、改造章回小说传统形式方面作出了可喜的努力”。
  穆陶这种“可喜的努力”大获成功。这部浸淫着作者心血的《红颜怨》,先是参加了1988年的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继又荣获山东省政府“泰山文艺奖”。他从此显名齐鲁文坛,成为潍坊市文学界有代表性的“标杆人物”之一。
  文/图 韩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