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桂红
赶集时忽然看到了炒面,呈现正宗的浅褐色,装在一个个袋子里。“六月六吃炒面”,我的脑子里突然蹦出这样一个习俗来,口里不觉有涎水生出,便决计买一些。摊主是对中年夫妇,态度极是和蔼。摊主说,里面添加了红枣和黄豆,跟小麦一起炒了磨的。还能添加黄豆跟红枣?我颇感意外。
炒面不是炒的面粉,是炒好的小麦,再磨成面粉。印象里,每年新麦归仓后,家家户户就会做炒面。先把小麦用簸箕颠去糠皮、秕粒,拣出土坷垃和小石粒,或是用湿布抹几遍,或是干脆放进大盆里加水清洗,再用笊篱捞出来控水,晾晒至一定的干度,然后上锅炒。炒的时候火候控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两个人默契配合,炒至小麦有糊色,麦香浓郁时为佳。最后进磨面机研磨成粉,香喷喷的炒面便制作完成。
炒面多在六月六之前进行,因为民间有过了“六月六”新麦就成了旧麦之说。磨好的炒面拿回家摊开晾凉,便于保存。吃炒面的方法很简单,一是用红糖水调拌,一是用淡盐水调拌,调拌好了攥成团吃。只是调拌时需酌情加水,水加少了噎得慌,水加多了炒面口感不好。小孩子都喜欢加红糖水,大人则喜欢用淡盐水。
在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自己制作炒面了,一是现在的小孩子不稀罕,吃的人少了;二呢,民俗习惯已被不少人忽略;三呢,个人觉得,会做炒面的人年龄大了,这项传统制作工艺只怕是要失传了。至于为何非要“六月六吃炒面”呢?我的理解是,“六月六”可能代表的是夏季酷暑,天气炎热,湿气又重,很容易得痢疾;炒面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再加上红糖和淡盐水的加持,便是治疗肠胃病的良方。再者,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在夏季极易“苦夏”,不爱吃饭,炒面既能当饭饱腹也能当零食,糊香的味道大人和孩子都喜欢。
从大集买来的炒面拿回家后,我用红糖水调拌,给爱人和儿子一人一块。爱人喜不自胜,拿起来便吃,直夸好吃;儿子皱了皱眉,拿起来看了又看,闻了闻,又放在一旁,终是没有吃进肚去。我吃了两块,仔细品味,味道果然比纯粹的面粉要丰富一些。
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真实作用,我这几天时时刻刻隐隐作痛的肠胃居然没有再折磨我,心下更是欢喜,想来是炒面发挥功效了吧!所谓药疗不如食疗,老祖宗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